基于分子动力学的Cu/Al层状复合板界面结构的模拟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88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是将铜的“低电阻、高热导率”与铝的“质轻、价廉”等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性能和成本双优化的一种材料。在交通运输、通迅电力、航空航天及国防科技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我国“缺铜、富铝”的供求现状,采取“以铝代铜”思路,开展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复合机理理论等基础研究,不仅对优化我国铜、铝资源的分配、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有积极意义,对于全球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也是一种具有“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典范性举措。铸轧复合法结合了铸造复合的高温和轧制复合的压力,制备过程高效节能,适用于大规模连续生产大尺寸铜铝层状复合板。铜铝层状复合板界面处金属化合物种类及其层厚等因素,直接影响界面结合强度及复合板的应用性能,是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关注的关键问题。因此,探明界面原子扩散规律、扩散层生长与工艺条件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本学位论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设计了Cu/Al固液界面模型,针对水平双辊铸轧法制备铜铝层状复合板的过程进行了模拟。阐述了Cu、Al原子扩散深度与Cu表面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拟合了扩散层厚度与扩散温度、外加压强及扩散时间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凝固过程中液态区结晶模式及扩散层物质组成。针对Cu/Al层状复合板模型的界面法向拉伸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Cu、Al和θ-Al2Cu单晶模型的拉伸性能做了比较。分析了裂纹出现的位置及扩展方向,归纳了界面法向拉伸性能与Cu、Al和θ-Al2Cu的拉伸性能之间的关联。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以Cu的(001)、(111)和(110)三个低指数理想晶面作为铜基体表面,与液态铝结合构成Cu/Al固液界面模型,针对界面原子扩散进行模拟得到Cu/Al层状复合板模型。扩散结果表明:Cu原子的扩散深度明显大于Al原子,扩散层主要由Cu原子在Al侧的扩散形成。是由于Al液中原子排列无序,金属键能较小,Cu原子在其中扩散的势垒较低;与此相反,半径相对略大的Al原子在固态的Cu侧扩散,不论空位扩散还是置换扩散,均处于劣势竞争地位。Cu/Al层状复合板模型中扩散层厚度大小依次为:Cu(110)/Al、Cu(001)/Al及Cu(111)/Al模型,次序与三个晶面的结合能大小次序相反。是由于晶面结合能越大原子越难以脱离表面束缚参与扩散。通过对凝固过程结晶模式的分析发现,从紧挨铜基体的液态区开始以BCC和FCC结构结晶并向Al侧扩展,随着温度的下降最终转变为FCC的结构。Cu(110)/Al模型的凝固点比Cu(001)/Al和Cu(111)/Al模型低了约40K,是由于该模型中Cu原子在Al液中的浓度比例比前二者大,更大程度降低了 Cu-Al固溶体的凝固点。其次,以三个理想表面模型中扩散最快的Cu(110)/Al固液界面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温度、压强、时间范围分别为800~950 K、1~7 bar、0~2 ns范围内,系统地模拟了界面原子的扩散。结果表明:Cu原子的扩散深度和扩散层厚度,随扩散温度呈线性增加趋势,其数学表达式为d=kdT*T,相应的kdT值分别为0.45 A/K和0.51 A/K;Al原子的扩散深度与温度符合Arrhenius公式;Cu、Al原子的扩散深度均随压强呈线性递减趋势;与时间符合抛物线关系。通过对不同压强下凝固过程的分析发现,凝固点随压强呈线性递增关系,其表达式为:Tn=702+20p。在较低压强(1~5 bar)和较高温度(850~950 K)条件下,界面处生成了θ-Al2Cu;扩散层主要由三种物质组成,自下而上分别为Al-Cu固溶体、θ-Al2Cu和Cu-Al固溶体。然后,通过在Cu基体(001)晶面的表面处,设计不同位向角的对称倾斜晶界,与液态铝接触构成Cu/Al固液界面模型。针对界面原子扩散进行模拟得到Cu/Al层状复合板模型。通过对晶界迁移的观察发现,在位向角最小的GB1模型中,由于晶界面上的空位很快被Cu、Al原子填充导致晶界消失;而在位向角较大的模型中,随着原子向空位处扩散晶界面逐渐迁移并发生扭转,越过初始界面迁移到扩散层中,最终在扩散层形成平行于界面的晶界。新形成晶界位向角大小随Cu基体中晶界位向角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了晶界的遗传效应。扩散层厚度随晶界位向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与位向角带来的表面能大小的规律一致。最后,通过对单晶Cu、Al和θ-Al2Cu进行多方位拉伸的模拟结果表明:单晶Cu各晶向的拉伸模量、弹性极限、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均大于单晶Al相应参数;Cu、Al各晶向的拉伸模量大小次序为:<111>、<110>、<100>,弹性极限、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大小次序与之相反;验证了单晶Cu、Al材料的拉伸性能具有各向异性。单晶θ-Al2Cu沿[001]和[100]晶向的拉伸模量、抗拉强度均介于Cu、Al之间,拉伸模量接近于Cu,抗拉强度接近于Al,弹性极限、延伸率都小于Al。,对Cu/Al层状复合板模型沿界面法向拉伸的模拟结果表明:各Cu/Al层状复合板模型均在纯Al区发生断裂,说明Al区在整个模型中的结合力最弱。其中,理想表面Cu/Al层状复合板模型拉伸模量接近于Cu,弹性极限接近于Al;抗拉强度的大小次序是Cu(110)/Al、Cu(111)/Al和Cu(001)/Al,数值接近于Al;延伸率与θ-Al2Cu接近。晶界表面Cu/Al复合板模型拉伸模量随着晶界位向差的增大而增大;弹性极限、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均随着晶界位向差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均接近于θ-Al2Cu。采用控制施力端位置,对Cu(110)/Al层状复合板模型的拉伸结果表明,依此在Al区、Cu-Al固溶区与θ-Al2Cu层的交界处及θ-Al2Cu层断裂;在Al区、Cu-Al固溶区与θ-Al2Cu层的交界处的断裂均属于脆性断裂,在θ-Al2Cu层断裂表现出一定的韧性。本学位论文为铸轧法制备金属复合板模拟研究,作了一些尝试,提供了一些思路;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从原子尺度对界面扩散、界面组织形成及界面力学性能的进行了研究,为铜铝复合板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背景结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分别占第二位和第三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结肠癌的临床治疗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中心,联合放化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的综合治疗。这些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大多数结肠癌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即已发展为中晚期,甚至已经发生远处组织脏器转移,导致患者的预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心梗后患者的寿命逐渐延长,但目前急性心肌梗塞仍是全球心衰发生的最重要病因之一。中国心梗后心衰的发病率高、预后差,且呈现上升趋势。心梗后发生心衰增加患者的短期及长期的不良事件风险。心梗后心衰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脏结构重构和能量重构。心脏正常的能量代谢是保障心脏内环境稳定性,促进组织结构维持正常机能
学位
冬凌草是一种传统中药,其中的冬凌草甲素(Rubescensin A(Oridonin),简称RA)为代表的二萜及其衍生物均表现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本课题组前期从济源冬凌草首次提取获得济源冬凌草甲素(Jiyuan Oridonin,简称JO)和柔茎香茶菜甲素(FlexicaulinA,简称FA),均显示了良好的抗胃癌活性。但其结构不稳定、水溶性差和作用机制不明确,迫切需要合成新型衍生物以改善其成药性
学位
充分挖掘系统外灵活性资源对于支撑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利用具备时空调节潜力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负荷这一潜力可观的特殊柔性需求响应资源,该文首先分析IDC负荷时空可转移特性建模与协同优化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IDC负荷需求响应的“算力+电力”协同优化研究架构。该研究架构从能源视角将IDC负荷所在
期刊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也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炎症与前列腺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环境和肿瘤细胞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炎症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可以促进下游致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癌细胞生存。鉴于炎症在前列腺癌发
学位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重大突发疾病,我国的脑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80%。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目标是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开通堵塞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再灌注。然而,突然恢复血液供应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伤害,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脑缺血再灌注期间,发生多种病理生理变化,如钙超载、自由基损伤等。钙超载时神经元内Ca2+浓度升高,Ca2+与钙调蛋白(Ca
学位
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其他高级视觉任务的研究基础,如图像理解和实例分割等,它广泛应用于无人驾驶系统、工业检测、智能视频监控、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一般目标检测的精度和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由于小目标在图像中所占像素较少或所占比例较小,携带较少的信息,卷积神经网络对小目标的特征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图像中的小目标检测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保
学位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形成PM2.5的重要前驱体,可引发雾霾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甲苯和邻氯甲苯气体分别是VOCs中典型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难以通过常规处理技术彻底脱除,进而产生二次污染物。本文选择甲苯和邻氯甲苯气体作为模型污染物,在自行设计搭建的鼓泡床反应器中,通过紫外光(UV)耦合传统芬顿试剂或过硫酸盐,分别构建基于羟基自由基
学位
目的:(1)通过检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水平,探索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2)应用代谢组学分析,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前、后糖脂代谢水平的动态变化,并通过与临床代谢指标变化的比较,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潜在代谢风险。(3)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短链脂肪酸的变化,结合肠道菌群与代谢指标的相互关系,探讨与菌群相关的短
学位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直径为40-160 nm的细胞外囊泡,广泛分布于各种体液中,携带母细胞相关蛋白、核酸和脂质等生物学信息。外泌体具有异质性,不同细胞系甚至同株细胞系分泌的外泌体尺寸和内容物均存在较大差异。肿瘤外泌体由肿瘤细胞分泌,是一种重要的液体活检生物标志物。因此,分析肿瘤外泌体所携带的生物信息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监测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外泌体检测方法主要为整体分析法,仅提供外泌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