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脾为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脾阴作为脾藏理论的一部分,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理论发展而来的。历来脾阴的作用不为人们所重视,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一直缺乏较完整系统的脾阴理论。本文通过对脾阴的相关理论研究,意在理清脾阴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而系统论述脾阴理论。希望通过完善脾阴理论,为临床中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可供参考的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法,分别从中华医典、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脾阴”为关键词检索,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来系统论述脾阴的理论。论文正文分四部分对脾阴理论进行论述,分别为:第一部分是脾阴理论的溯源。脾阴理论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整理与归纳历代医家对脾阴的描述,来分析脾阴的生理及病理表现。第二部分是脾阴理论研究。脾阴为脾藏象的物质基础,该部分是为理清脾的概念,进而理清脾阴的内涵及生理功能。第三部分是脾阴理论应用。脾阴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临床,本部分归纳总结了脾阴虚的临床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脾阴虚所导致的各类疾病的治疗。第四部分是分析与讨论。此部分分别探讨了脾阴理论的形成思想;脾阴与五脏阴的相关性;脾阴与胃阴的鉴别;脾阴与脾阳的鉴别。结论:1.脾阴的内涵是脾中的精、阴气、血、津液。2.脾阴虚的病因病机为六淫、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他脏损伤及治疗不当。在临床疾病中,脾阴虚损后以单纯、或兼夹的形式广泛存在。3.脾阴虚的治疗方法为甘淡养阴法、甘寒润阴法、温中益阴法、酸甘化阴法、甘平芳香法。治疗脾阴虚的常用方药有归芍六君子汤、资生汤、理脾阴正方、中和理阴汤、资成汤、归脾丸、补阴益气煎、寿脾煎、理脾阴煎、资生丸、养真汤、石斛牛膝汤、黄芪建中汤等。4.在内科疾病中,由脾阴虚导致脾之运化失司,水谷精微、气血津液运化障碍,可见呕吐、腹满、便溏、眩晕等证由脾阴亏虚导致生血统血障碍,常见便血、吐血等证;由脾阴虚生内热则易导致咽痛、大便秘结等证。在妇科中,经、胎、产、乳均以血为用,易耗损阴血,故机体易出现营血不足的状态,可见月经后期、月经量少或闭经、虚劳、不寐等妇科疾病。在儿科疾病中的脾阴虚证,最常见于脾胃诸病,如疳积、厌食、泄泻、腹胀等。5.脾阴与其他脏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营养形体脏腑的作用。五脏阴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而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脾阴虚与胃阴虎在临床中常相兼为病。在临床症状中,偏于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调,又有阴虚症状者,属脾阴虚;偏于受纳、和降的功能失调,又有阴虚症状者属胃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