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比较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寻找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提高GIST的诊断率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06年0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检查方法、治疗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等情况,实施随访并进行总结。记录检测CD117、CD34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IST中DOG1的表达情况,探讨DOG1作为新的标志物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性别、发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切缘、手术方式、是否转移、核分裂数、肿瘤恶性危险度、是否服用格列卫等对胃肠道间质瘤生存率影响。通过比较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了解腹腔镜手术对GIST治疗的可靠性。结果:1.临床结果:240例患者中男性132例,女性108例,平均发病年龄(56.5±13.0)岁;临床症状以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常见;发病部位:胃144例、十二指肠15例、小肠46例、食管15例、结直肠8例、胃肠道外12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内镜下肿物切除61例,腹腔镜手术13例;术后48例患者口服格列卫辅助治疗。2.病理结果:肿瘤直径1.5-25.0cm;240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175例,上皮样细胞型42例,混合型23例;DOG1阳性者233例,CD117阳性者227例,CD34阳性188例;采用NIH分级标准分级(2008年)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1例,低度侵袭危险性51例,中度侵袭危险性66例,高度侵袭危险性62例。3.随访结果:240例GIST病人的1年、3年、5年生存率为96.3%、87.5%、72.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切缘、是否转移、核分裂数、肿瘤恶性危险度(NIH分级)对胃肠间质瘤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恶性危险度分级、是否转移及是否服用格列卫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使用格列卫对于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胃肠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其症状和体征均为非特异性,多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早期可无临床症状,诊断较困难。2.DOG1作为GIST一种新的标志物具有同CD117同样的高敏感性,与CD117、CD34联合用于GIST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尤其对CD117阴性的GIST具有较高阳性率。组织学形态结合CD117、DOG1、CD34、SMA和S-100等免疫组化指标可以与其它间叶源性肿瘤相鉴别,对GIST做出诊断。3.根治性手术治疗仍是可切除性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不同部位术式选择有所差异;腹腔镜手术对于治疗GIS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转移性GIST显著提高生存率,可使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获益。5.采用NIH分级标准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是科学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