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令国人耳熟能详,昭君的形象也因此而广为人知。后代文人均对这个奇女子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有关昭君题材的文学作品因而传世颇丰,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昭君文学”现象。其中,吟咏昭君的诗歌创作亦蔚为大观,且思想感情浓郁,立意高远,值得我们予以深入的探讨研究。以西晋石崇所作《王明君辞》为开端,成为昭君诗作中“悲怨”基调之滥觞,唐代以前诗人多以此为基础,悲叹昭君命运多舛,却没有对这一悲剧的形成原因加以深究。唐代昭君诗虽然数量明显增加,主题也有所拓展,但也仅仅是多了对造成昭君悲剧的两大主人公毛延寿以及汉元帝的讥讽。宋代则不同,基于理学的影响之下,宋代脱离了传统主题立意的限制,对昭君出塞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或是在其中融入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感,使得诗词内容更为丰富。而从艺术角度而言,宋代文人力求创新,一改五代十国诗题材庸俗、风格柔靡的特点,基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拓展昭君诗主题与表达方式,从而造就了宋代昭君诗的辉煌。为此,宋代昭君诗也为后人研究与创作昭君题材内容提供了的参考,自然也成为后世学界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等,阐述了本文写作的价值。其次,本文简述了昭君史实以及昭君诗,并深入分析了两宋时期昭君诗的发展以及情感方面的特点。最后总结了两宋昭君诗流变的现象及成因,讨论了两宋时代大背景的转换以及士人心态的变化在宋代昭君诗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基于此,以期对两宋昭君诗的价值有更为深入的探索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