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高密度、远离自然的城市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心理障碍以及亚健康症状等日益威胁和冲击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健康城市运动提出健康促进应是城市规划的价值标准之一。随着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印发,“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的大健康发展理念正在兴起,健康问题提升至国家的战略高度。促进居民健康的建成环境设计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健康生活空间的基本单元,城市住区环境品质的优劣会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是解决城市居民健康问题的基本和重要载体。而康复景观作为在医疗环境下被广泛应用的景观类型,其健康复愈性得到了大量验证,其研究及应用也正逐渐扩展到城市、校园、社区等公共环境中。但是由于我国康复景观的理论和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对其在城市住区环境中的讨论浅尝辄止。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康复景观作为环境策略解决住区居民的健康问题。通过对哈尔滨住区居民复愈需求的调查研究,探索康复景观在城市住区中的应用方向和重点,最终实现有益于改善城市居民健康情况的复愈性住区环境。本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居民的健康情况出发,从康复景观的视角提出城市住区复愈性空间环境的优化策略。首先对概念、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明确复愈性人工自然环境的构建对居民健康的促进性影响,及其解决居民健康问题的局限性。在复愈性环境体系下进一步对靶向性较强的康复景观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在住区中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踏查和问卷调查,对住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及居民的复愈性活动进行总结,发现住区居民主要面临的健康问题及其复愈性活动对空间的需求,对住区现有绿地空间环境与其复愈需求的适配性进行分析。进而,在住区康复景观设计的总体目标与总体原则的指导下,从住区康复景观的空间规划、要素优化及活动引导三方面提出住区康复景观的设计策略。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以哈尔滨市泰富长安城居住小区为例,从其康复景观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及场地设计进行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