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利用裸鼠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通过测定异位病灶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内皮抑素对裸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子宫内膜取自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6名患者,平均年龄均为45岁。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分泌期子宫内膜。选择雌性性成熟裸鼠60只,采用腹腔种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将成模的裸鼠模型60只随机分成3组:内皮抑素组(n=20)、空病毒组(n=20)、PBS组(n=20)。给药方法:二次开腹时内皮抑素组异位病灶内注射携带有内皮抑素基因的腺相关病毒1*109v.g./100μl,空病毒组异位病灶内注射不携带内皮抑素基因的腺相关病毒1*109v.g./100μl,PBS组异位病灶内注射PBS100μl。于第二次开腹后2周处死各组裸鼠,留取病灶,观察各组异位病灶中腺体数目的变化,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中Bcl-2、PCNA的表达变化。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成功建立,成功率100%。(2)用药前,3组间腺体数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周后,光镜下,3组中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均萎缩,结构破坏,数目减少,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血管减少。但是内皮抑素组的腺体萎缩及血管减少较空病毒组和PBS组明显,空病毒组和PBS组的镜下表现相似。(3)Bcl-2蛋白的阳性反应物为棕黄色颗粒,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偶有细胞核的表达,内膜血管几乎不表达;PCNA蛋白的阳性反应物为棕黄色颗粒,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偶有细胞浆的表达。(4)给予治疗后,Bcl-2和PCNA均在腺体中表达。Bcl-2在内皮抑素组治疗后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病毒组和PBS组治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皮抑素组治疗后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空病毒组及PBS组治疗后的阳性表达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病毒组和PBS组治疗后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在内皮抑素组治疗后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病毒组和PBS组治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皮抑素组治疗后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空病毒组及PBS组治疗后的阳性表达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病毒组和PBS组治疗后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裸鼠建立自体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是一种可靠的方法,成功率高,动物种系与人接近,所得实验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经内皮抑素治疗后,动物模型异位病灶的体积明显缩小,腺体明显萎缩及血管明显减少,Bcl-2、PCNA的表达明显降低,可见内皮抑素可以直接抑制异位病灶中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抑制异位病灶血管生成,从而起到抑制异位病灶生长的作用。内皮抑素有望成为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