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土壤侵蚀是自然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动态过程,并成为当今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坡面土壤侵蚀导致土层变薄、土地破碎、生态失衡,并引起泥沙沉积、淤塞河湖水库,这个问题在湘中丘陵花岗岩母质红壤区尤为突出。本文以衡阳县武水流域为例,对该流域内林地、疏林地、荒地、坡耕地、旱地等五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土壤抗蚀性差异,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19场典型降雨条件下的径流与产沙特征,建立了坡面径流和产沙的回归模型,基本掌握了流域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为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显著影响。林地、疏林地较旱地、坡耕地、荒地相比,前者土壤容重较小、砂粒含量较低、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多,土壤毛管特性和持水性能强。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抗蚀性(主成分平均综合指数)差异显著。其中:林地(56.66)>疏林地(43.80)>荒地(36.48)>坡耕地(34.55)>旱地(33.96),林地的土壤抗蚀性最好,旱地最差。3)在场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差异较大。从19场典型降雨产流结果分析,产流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裸露荒地(194.7mm)、坡耕地(158.1mm)、旱地(102.4mm)、疏林地(41.0mm)和林地(14.4mm),土壤侵蚀模数依次为:7744t/km2.a、3591t/km2.a、942t/km2.a、43t/km2.a、10t/km2.a其中林地和疏林地属常态侵蚀范围,是该流域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土地利用方式。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和产沙量对降雨因子的响应不一样。与裸露荒地、坡耕地和旱地相比,林地和疏林地径流量及产沙量相对于降雨量而言变化较缓,地表径流量、产沙量与雨强、降雨历时等因子的相关性也较小。5)初步建立了武水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降雨因子为主的预测坡面产流和产沙量的回归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