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西方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并为此进行了有成效的思考和实践。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但由于社会制度属性的局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完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中弱化甚至忽视了与经济并行的、甚至是作为经济发展前提和基础的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这导致了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经济飞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标志,但是经济发展是应该以生态持续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形成的人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生产力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果从这里分析,其合理的逻辑推演就是经济的发展应该以自然界的存在作为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科学分析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和谐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谐统一的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社会;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社会;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