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进口片商在华的战略已由单纯的电影产品输出,升级到制造基地的整体前移。中国国内电影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冲击,而且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多年不容乐观,中西电影进入前所未有的真刀真枪的残酷较量。中国开始面临电影如何征服本土和冲出国门的双重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多重的,诸如人们已经反复探讨的故事内容的创新性弱、国产片创制受到的多重限制,如题材限制、成本限制、制度限制等等,但这些需要时间来解决的“宏大的”、其中有些是电影人无法驾驭的问题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本文的论域限定在中国电影艺术本身,更具体说,是中国电影人可驾驭的“表演艺术真实性”问题,对此,研究人的心理及行为关系的“微表情”理论是一个可以借用的理论工具。这一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目前更多应用于有关人的行为分析,“非语言交流”,以及刑事案侦工作等的研究,还少有涉及电影表演艺术本身。笔者认为,就电影艺术本身而言,在艺术真实性方面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是中国电影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这一点是电影艺术能够得到有效传播和实现人物角色与观众内心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在一定度上影响着一部影片的质量和发展空间,其中,微表情是电影“真实性”表达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在一部影片中所占比例以及运用的合理性也与影片的艺术水准和传播力度有密切关联。以微表情理论来探讨分析电影艺术真实性问题可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视觉。本文通过分析电影表演艺术中的微表情呈现规律,联系巴赞关于电影“纪实性”、“现实主义”以及“电影真实性”理论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理论等,阐释微表情与电影艺术的真实性的辩证关系,解读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并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对比分析国内外具代表性影片在微表情应用方面的不足与成就,尝试解读中国在此方面的欠缺与不足,提出改良对策,抛砖引玉,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