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转型期主流媒体新闻理念的嬗变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关怀思想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宗教蒙昧主义的产物,它提倡人学,反对神学,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早期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潮。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阿伦·布洛克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其一,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其二,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拥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一直以来,大众传媒对人文关怀精神的解读也不离这两层含义。 中国报刊人文关怀的萌芽可追溯到第一张完全由国人出资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而报刊人文关怀理念的真正建立,则是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派宣扬改良主义思想时得以体现的,“五四”时达到高潮,他们主张改造人的思想,强调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关怀。这一时期,报刊人文关怀理念是带着浓厚的启蒙色彩的。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人文关怀”在大众媒介的实践中,才找到具体的关注对象。其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以“人”为主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倡导社会公平和公正,表达出对人的基本权益的尊重。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是这一时期“人文关怀”的代表之作,大量普通人以“人”的形象进入主流媒体的视线,而且特别是将关注的重点落脚到社会弱势群体身上,实现从泛化的“普通人”到更加特定的“弱势人”关怀的转移。“弱势关怀”的价值内核就在于对社会公正的呼唤,因为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是弱势人群权益遭到损害的主要表现。“冰点”通过客观的报道,揭示出
其他文献
我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果,涌现出大批发展良好的旅游型乡村,旅游产业在乡村中的快速发展给乡村聚落空间营建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旅游型乡村
会计档案整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属于归档范围的会计核算材料进行科学分类、立卷、排列、编目等,使之有序化的过程。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雷达技术向宽频带方向的迅速发展,短脉冲天线和超宽带天线获得了广泛应用,对与之相对应的天线测试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频域天线测试系统测试的
目的:探讨对脑干出血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72例脑干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