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关怀思想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宗教蒙昧主义的产物,它提倡人学,反对神学,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早期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潮。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阿伦·布洛克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其一,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其二,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拥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一直以来,大众传媒对人文关怀精神的解读也不离这两层含义。 中国报刊人文关怀的萌芽可追溯到第一张完全由国人出资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而报刊人文关怀理念的真正建立,则是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派宣扬改良主义思想时得以体现的,“五四”时达到高潮,他们主张改造人的思想,强调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关怀。这一时期,报刊人文关怀理念是带着浓厚的启蒙色彩的。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人文关怀”在大众媒介的实践中,才找到具体的关注对象。其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以“人”为主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倡导社会公平和公正,表达出对人的基本权益的尊重。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是这一时期“人文关怀”的代表之作,大量普通人以“人”的形象进入主流媒体的视线,而且特别是将关注的重点落脚到社会弱势群体身上,实现从泛化的“普通人”到更加特定的“弱势人”关怀的转移。“弱势关怀”的价值内核就在于对社会公正的呼唤,因为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是弱势人群权益遭到损害的主要表现。“冰点”通过客观的报道,揭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