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imad41197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论文从马克思实践观的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出发,提出三个主要研究的问题:其一,为何说马克思之前传统西方哲学只是在“解释世界”?其二,马克思实践观在何种意义上是“改变世界”的;其三,“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本文严格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前人对马克思实践观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基础上,对提出的问题展开了三方面的论述。第一,马克思之前传统西方哲学的实质是用“抽象思辨”来“解释世界”。本章以西方哲学史为线索,系统梳理了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对“本体论”的奠基,到柏拉图对“本体论”的创立,再到近代德国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以及黑格尔与“本体论”的巅峰,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围绕着“本体论”而进行的“抽象思辨”。这种“抽象思辨”的目的就是寻找和确立一个能够统治和支配世界的最高统一性的东西,并用它对人、世界做出最高概括性和最大普遍性的永恒的终极解释和说明。然而这种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解释和说明无法真实改变现实世界,只是抽象的规范和观念改造。因此马克思之前西方哲学的实质都只是“解释世界”。第二,本章论述的核心是马克思通过“实践”找到了“改变世界”的道路。马克思实践观在三重意义上超越了西方哲学“解释世界”的传统,完成了向“改变世界”的转换。其一,马克思通过“实践”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扬弃了传统西方哲学中的“抽象存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从“实践”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传统西方哲学中“抽象的自然”、“抽象的人”以及“抽象的历史”回归现实,终结了传统西方哲学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其二,传统西方哲学难以合理地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是由于“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束缚,马克思实践观中所蕴含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西方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与变革,是推动哲学可以“改变世界”的内在动力。其三,马克思在实践地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在“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推动下,并未停留于对哲学理论的批判,而是把理论批判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使“改变世界”的最终目的落脚到追求人类的解放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问题,切实地做到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的改变。第三,马克思实践观中“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对“解释世界”哲学的否定,而是对“解释世界”视阈的转换,同时也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共同推动力量。马克思实践观解释的不再是与人无关的抽象世界,而是人实践生成的“人类世界”。在这个基础上,实践既是“解释世界”理论的推动力量,也是真实改变现实世界的道路。马克思实践观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要求人类不执著于“解释世界”的理论,对待一切理论学说要“择善而从”;马克思实践观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启示人类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
其他文献
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行万里路"不可实现的前提下,"读万卷书"就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只有具备充分的阅读经验,才能在社会阅历不足的情况下,
目的观察覆盆子黄酮对Aβ25-35所致的PC12细胞AD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覆盆子黄酮对Aβ25-35所致的PC12细胞AD模型的保护作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覆盆子防治A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
医疗旅游消费的过程中,感知风险是影响消费者医疗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基于相关领域的文献分析,论文对医疗旅游感知风险的概念和构成维度进行了界定和探究。通过文献分析和深
信息技术课程属于综合实践课程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工具类、技术类学科。技术类学科能不能也让它充满人文性,上出美感来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估算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在其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大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