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山海经》中《海经》部分进行专题研究。以《海经》涉及的地理、释图和神话等相关材料作为本证,对文本结构进行了抽绎和分析,并做出了相应的学术评价与定位。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旨在回溯西汉末年刘歆校理《山海经》的历史背景,及后代学者对《山海经》的认识分歧,引出《海经》专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用层析的方法,分解《海经》基本结构。从解释结构、地理结构和释图结构三个层次,对《海经》的叙述结构进行归类与分析,以期发现叙述规律,推断文本与古图的原貌。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以抽绎《海经》神话的思维逻辑为理论研究的终极目标。本文运用法国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施特劳斯构建的神话学研究方法,以《海经》文本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摹状词结构为研究起点,结合上古文献、美术史料与文化人类学理论,探究其神话的深层结构。本文认为上古神话产生于阶级对立和矛盾转化,并以此为基础,推演出《海经》包含的四个神话主题:战争、制度、逃亡和神物。《海经》所述的神话地理层层围绕着以《山经》为中心的中原区域,这种以中心主位与四方配位的二元关系,实现了等级秩序的初级划分。《海经》中,地理的“位”未能与事物的“位”实现明确的等级配置,需要借助事物的外形、命名和相关事件作为更深层次的等级划分依据。本文通过分析二元对立现象,认为《海经》作为上古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具象化文本,蕴含了先民独特的思维模式:高位阶级与低位阶级之间是永恒对立的,对立双方通过强制加入的转换项模拟现实世界的连续性特点,并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由于对立和差异造成的阶级之间的不稳定性和破坏性。这种思维模式促使神话结构以螺旋形式上升、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协助建立并巩固了封建集权的政治制度,并开启或者汇入了后世阴阳五行的循环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