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d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积极的休闲游憩对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尤为重要。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游憩的品质和城市公园的环境品质。 本文力求在全面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的前提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城市公园游人这一主体,以海淀公园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游人构成、时间、行程状况、游憩动机、游憩过程机制,并得出初步结论;根据这些游人包括带儿童的家庭、中老年群体以及情侣、一大群年轻人、学生团体和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们游憩行为类型,如游览、停憩点、聚集、活动(小型公园活动——以割稻活动为例、大型公园活动——以2006年五一期间迷笛音乐节为例)作进一步跟踪调查等,并与其他一些城市公园作了比较,认为: 1.城市公园游憩者以带儿童的家庭为主体,次之是中老年群体;少量的年轻人群体;最少的是情侣、学生团体和业余摄影爱好者等群体。大型活动参与者例外。各游憩群体(或个人)都具有各自的行为特征。 2.城市公园游憩行为丰富多样,如散步、暂停、小坐、休息、聊天、吃东西、放风筝等,根据游憩行为类型的调查,发现: 游赏是最大量的行为; 停憩也是主要行为,停憩需要大量的环境支撑。环境支撑所潜在提供的“用处”与行为取向正相吻合,这种“提供”与公园所预设的停憩设施并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 停憩、游赏、各种活动的发生、“人看人”,人的聚集,产生“场所”效应; 公园中露天举行的大型专类活动是目的性极强的游娱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3.比较其他公园,发现城市公园的游憩行为在场所性、路径性、“终端”,场地、空间、环境,以及事件模式上都有很多相似和可以彼此借鉴的地方。 4.总体上看,城市公园游憩动机是多样的,而偏重“自然环境”取向和社会交往取向;游憩行为也是多样的,但均表现为经过景观节点移动,沿着一条看不见的“线”,散漫的或漫游式的;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终端”放大的意向;体验是过程的,综合的这些体验总和是城市公园的休闲功的内涵所在。 5.环境-行为是不可分的,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游憩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环境支持”,“支持”使用者主体的多功能需求,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层次,一个绿色的城市公园容器。 城市公园的游憩系统规划设计迫切需要理论指导,而本研究也只是一个起点。开展更广泛的同类基础研究,同时结合更多跨学科的知识,如区位论、环境心理、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逐步发展出符合城市居民的游憩学。
其他文献
该文提出一种在自由声场中测量单个吸声体吸声量的方法.我们采用以个人计算机为平台的虚拟仪器,在消声室内以线性调频信号为声源信号,运用相关测量技术获得脉冲响应,将接收到
在20世纪还剩下最后十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发生了突变,以上海位代表的中国城市都突然发生了疯狂的异变,城市的规模和空间变化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把握和想象,超城市化使所有城市在几
学位
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与此同时,地震事件在人类活动空间内遗留的痕迹——地震遗址,记录了地震的破坏形态,沉痛
中国古典园林包括清代皇家园林的创作中大量存在着引经据典的现象,但这并非拘泥文本原意简单古,而是与现实生活结合,创造性地引申发挥,抒发即时的心志.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古代
该文在对国内外商业步行街发展概况的回顾基础上,研究了步行街行人的休闲行为与休闲需求,以及步行待休闲空间的特点,提出步行街休闲空间设计的三个原则与三个设计要素.根据人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各大城市中的公共建筑拔地而起。其中艺术中心建筑,具有建筑净空高、面积大、人流集中、人员密度大等特点。因此,如何保障这类建筑的安全性成为近年来的关
论文主体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城市行政中心的概念、含义及改革开放之前的情况与特点;改革开放至今,城市行政中心规划建设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城市行政中心规划设计的发展
该论文从都市群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入手,分析了都市群发展的生态影响和人居环境发展趋势,指出在中国四大都市群地区进行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迎来文化建筑建设高潮的背景下,该文希望对当代世界优秀的文化建筑的设计作一大致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文化建筑在当代的发展趋势,然后在主要部分里论述了1990年代以来
在城市地区,节能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几乎还是一个遥远话题,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建造住宅。延安市山区移民工程涉及人数多、新建住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