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积极的休闲游憩对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尤为重要。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游憩的品质和城市公园的环境品质。
本文力求在全面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的前提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城市公园游人这一主体,以海淀公园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游人构成、时间、行程状况、游憩动机、游憩过程机制,并得出初步结论;根据这些游人包括带儿童的家庭、中老年群体以及情侣、一大群年轻人、学生团体和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们游憩行为类型,如游览、停憩点、聚集、活动(小型公园活动——以割稻活动为例、大型公园活动——以2006年五一期间迷笛音乐节为例)作进一步跟踪调查等,并与其他一些城市公园作了比较,认为:
1.城市公园游憩者以带儿童的家庭为主体,次之是中老年群体;少量的年轻人群体;最少的是情侣、学生团体和业余摄影爱好者等群体。大型活动参与者例外。各游憩群体(或个人)都具有各自的行为特征。
2.城市公园游憩行为丰富多样,如散步、暂停、小坐、休息、聊天、吃东西、放风筝等,根据游憩行为类型的调查,发现:
游赏是最大量的行为;
停憩也是主要行为,停憩需要大量的环境支撑。环境支撑所潜在提供的“用处”与行为取向正相吻合,这种“提供”与公园所预设的停憩设施并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
停憩、游赏、各种活动的发生、“人看人”,人的聚集,产生“场所”效应;
公园中露天举行的大型专类活动是目的性极强的游娱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3.比较其他公园,发现城市公园的游憩行为在场所性、路径性、“终端”,场地、空间、环境,以及事件模式上都有很多相似和可以彼此借鉴的地方。
4.总体上看,城市公园游憩动机是多样的,而偏重“自然环境”取向和社会交往取向;游憩行为也是多样的,但均表现为经过景观节点移动,沿着一条看不见的“线”,散漫的或漫游式的;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终端”放大的意向;体验是过程的,综合的这些体验总和是城市公园的休闲功的内涵所在。
5.环境-行为是不可分的,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游憩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环境支持”,“支持”使用者主体的多功能需求,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层次,一个绿色的城市公园容器。
城市公园的游憩系统规划设计迫切需要理论指导,而本研究也只是一个起点。开展更广泛的同类基础研究,同时结合更多跨学科的知识,如区位论、环境心理、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逐步发展出符合城市居民的游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