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CT扫描、X线造影、内窥镜检查与大体标本的病变长度相关性及差异性,为食管癌放疗靶区的精确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行胸部食管癌手术,术前行CT检查、X线钡餐造影检查、内窥镜检查的35例患者病例,包括男性31例,女性4例;年龄:46~82岁,中位年龄58岁。胸上段8例,胸中段23例,胸下段4例。其中,食管X线钡餐造影,造影后摄片了解钡剂通过食管整个过程的具体情况,例如食管黏膜是否有不充盈缺损、是否有龛影形成、是否有局部狭窄以及食管整体的蠕动情况。CT扫描则是采用西门子多层螺旋CT,根据Wegener[1]所规定的扫描范围进行胸部扫描,如果颈段食管有异常改变,则还要加扫颈部。常规的摄取纵隔窗和肺窗。食管内窥镜观察食管管壁黏膜的组织增生、溃疡、官腔狭窄等情况,测量食管病变距门齿的距离。其中狭窄型食管癌被排除在外,这样也就避免了因内窥镜无法通过而影响病变长度的测量。大体标本测量则是从病理标本获得病变长度的数据,再根据病理标本回缩率计算出相应的大体标本的实际长度。最后将CT扫描、X线钡餐造影、内窥镜检查、大体标本测得的食管癌病变长度分别记录下来并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检查都在我院住院完成。结果:1、CT扫描测量35例食管癌病变的平均值为9.09cm,标准差为2.56cm;X线钡餐造影测量35例食管癌病变的平均值为6.91cm,标准差为2.32cm,内窥镜测量的35例食管癌病变的平均值是5.51cm,标准差为2.20cm,大体标本测量的35例食管癌病变的平均值是6.97cm,标准差为2.10cm,按照测得的病变长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内窥镜检查(5.51±2.20cm)、X线造影(6.91±2.32cm)、大体标本(6.97±2.10cm)、CT扫描(9.09±2.56cm)。其中X线造影测得的食管癌病变长度最接近于大体标本的实际长度。2、统计分析后得出,CT扫描测得的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平均值大于大体标本测得的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平均值,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造影测量的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平均值小于大体标本测得的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平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窥镜测量的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平均值小于大体标本测得的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平均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3、CT扫描与大体标本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性(r=0.783),X线造影与大体标本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性(r=0.808),内窥镜与大体标本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性(r=0.870)。其中内窥镜的相关性最显著。结论:1、CT、X线、内窥镜等影像检查手段对食管癌病变长度的测量与大体标本的实际病变长度之间都有差异。2、X线钡餐造影测量病变长度的平均值与大体标本病变长度的平均值最相符。3、内窥镜检查测得的病变长度与大体标本的实际病变长度相关性最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