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庆武隆白马山林场设置41个20m×20m的样方,从植被类型、群落组成等方面分析白马山杜鹃属植物伴生植物群落的组成、郁闭度、多样性以及生境特征;其次,研究了白马山杜鹃属不同种空间分布与生境条件的关系;最后,研究种群大小结构,探讨不同种类杜鹃属植物种群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马山杜鹃属植物的伴生植物群落可分为8种群落类型。不同生长型杜鹃伴生植物群落的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异:灌木状的杜鹃如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 Hemsl.et Wils.)等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中;大灌木状杜鹃如粗脉杜鹃(Rhododendron coeloneurum Diels.)、峨马杜鹃(Rhododendron ochraceum Rehd.et Wils.)等主要分布在常绿、落叶阔叶林中;小乔木状杜鹃如耳叶杜鹃(Rhododendron auriculatum Hemsl.)等则主要分布在常绿阔叶林中;(2)不同种类的杜鹃适生的环境有一定差异,其中坡向、海拔、坡度对杜鹃种类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1)不同种类杜鹃在白马山分布的海拔范围不同,灌木状的杜鹃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m~1300m;大灌木状杜鹃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m~1700m;乔木状杜鹃则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m~1800m;(2)杜鹃分布的坡度范围与其生长型有关,乔木状杜鹃成株分布坡度范围在0°~45°,大灌木状杜鹃成株分布坡度范围在25°~60°之间,灌木状杜鹃成株分布坡度范围在0°~80°之间;小乔木状杜鹃幼苗分布坡度范围大于60°;大灌木状杜鹃幼苗分布坡度范围在25°~90°之间;灌木状杜鹃幼苗分布坡度范围在0°~45°之间;(3)乔木状杜鹃主要分布在光照充足的平坦地带,灌木状杜鹃主要分布在中等日照强度的坡向,大灌木状杜鹃在强日照、中等强度日照的坡向均能较好的生长,而在光照较弱的北坡、西北坡,未见杜鹃生长。(3)光照条件的变化对野生杜鹃的成株初花期以及幼苗分布位置有较大的影响。样方郁闭度越大成株杜鹃开花比例越小,幼苗分布随郁闭度的变化呈现正态分布,当郁闭度0.2~0.6时样方中幼苗数量最多。不同生长型的杜鹃对群落内部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同,对乔木状杜鹃,其树冠上层透光率在70%以上时,开花株比例最大;对大灌木状杜鹃,其树冠上层透光率在30%~72%之间时,开花株比例最大;对灌木状杜鹃,其树冠上层透光率在36%-75%之间时开花株比例最大。当乔木状、大灌木状、灌木状杜鹃幼苗层透光率分别为20%~80%、18%~58%、10%~43%时;幼苗分布数量最多;(4)杜鹃与群落中林木的空间竞争大小与杜鹃的生长型以及竞争木的高度与胸径有关。杜鹃的株高越大,其与群落中竞争木的种间竞争越小,种内竞争越大;株高越小,种间竞争越大,种内竞争越小。空间邻域大小对杜鹃开花及幼苗更新有较大影响。杜鹃的株高越大,邻域面积越大,样方中的郁闭度越高,光照越弱,幼苗数量越少。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当杜鹃平均邻域面积在5㎡左右时,最有利于杜鹃开花与幼苗生长。(5)通过分析11种野生杜鹃种群的大小结构,发现薄叶马银花种群属于衰退种群;映山红、毛肋杜鹃、峨马杜鹃、喇叭杜鹃、美容杜鹃、粗脉杜鹃、银叶杜鹃种群属于增长型;耳叶杜鹃、满山红种群属于稳定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