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人类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须臾也离不开它。水资源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面临着人口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能源消费增长等问题,全球水资源危机日益加重。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空前严重的挑战。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全国已有2/3的城市缺水。水环境污染严重,引发了诸多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市,水资源有着先天不足的特点。北京市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开发水资源的艰苦努力。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市已经发生了四次水资源危机。前三次的主要解决方式都是开发传统水源。这种解决方式是被动的解决方式,是治标没有治本,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客观上,单纯注重开发传统水源又为下一次水资源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而且,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水危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第四次水资源危机出现,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降到不足300立方米,低于世界最贫水的国家之一以色列的水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以水资源短缺为核心的包括短缺、污染、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在内的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地反思和总结的结果。可持续发展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行动。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为指导,研究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的战略思路及若干措施,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促进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特别是我们国家的一些地区、城市的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展开其研究的。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其他相关经济理论为指导,利用最新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内外有关的经验做法,针对北京市实际,寻根问因,对症下药,对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的道路进行了大胆有益地探索。本文的内容分为如下七章: 第一章,绪论。在这一部分,我们交代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总结和评价,接着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以及本文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这部分包括了整个研究所依托的主要理论。首先,对水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又阐述了水资源的若干主要特点。然后,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章最后对水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论述,指出水是城市形成的首要条件和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水资源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意义重大,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第三章,北京水资源现状评价。在本部分,我们从总量、质量、开发利用和管理四个角度对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做了论述评价。 第四章,北京水资源问题分析。这一章也是对第三章内容的综合分析。通过对北京市水资源现状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北京水资源形势非常严峻,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基本、主要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浪费。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的痼疾。其病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北京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严重,污水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浪费严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严重、防洪安全等都是北京水资源面临的复杂问题。 第五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北京水资源战略体系构建。先提出了其总体思路:节流为主,开源为辅;开发非传统水源为主,开发传统水源为辅;源头防治污染为主,末端治理为辅,保护饮用水源为重中之重;促进流域水资源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接着探讨了节流战略的内涵和实质,并提出了节流是解决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基本、首要和主要战略的新观点。在大力开发非传统水源战略里强调了再生水回用、雨水利用和海水的淡化与利用战略。最后论述了水源保护与综合治污战略、流域水资源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战略。 第六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北京水资源利用措施研究。本章探讨了贯彻实施北京水资源战略可以采取的若干举措:大力加强城市居民和机关企业的节水;建立节水型产业结构,提高各产业节水水平;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节水;改进节水宣传教育模式,提高节水宣传教育效果;促进大、小中水利用,提高污水回用率;把保障饮用水源的安全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尽快实施阶梯式水价制度;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完善北京水资源应急机制。 第七章,结论。即北京水资源战略、措施的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北京水资源战略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试着探讨了节流战略的内涵;认为水资源短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而节流是解决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基本、首要和主要战略;尽快实现顺义供水管网与市政大管网的联网;将海水引到北京新城淡化或北京与天津合作进行海水淡化,共同利用淡化后的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