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使地方在全新体系中被重新定义,地方的意义正在被全球性力量消弭,地方认同,甚至文化认同及身份认同也被全球化撼动了根基。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多民族国家,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及身份认同是社会安稳发展的必然要求。考古遗址公园是塑造文明起源的时间坐标、历史重现的空间坐标、铸造祖根同源的精神地标,能为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载体;同时,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产品,也能通过文化旅游的教育功能增强游客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及身份认同。然而,考古遗址公园休闲娱乐及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开发设计既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又具备文化教育功能的考古遗址文化旅游产品。从地理学视角来看,考古遗址公园是一种文化特色鲜明的场所空间,辨明其地方性及其对旅游体验、游客认同(地方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影响,揭示哪些地方性特征主导着游客旅游体验与认同,是合理设计开发考古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和前提。2019年,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被列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考古遗址众多,考古遗址公园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文旅融合发展和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重要载体。鉴于此,本文以黄河流域典型考古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建构考古遗址公园地方性框架,并实证分析地方性对旅游体验与游客认同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以携程网游客评论数据,将扎根理论与网络文本分析相结合,挖掘并对比分析殷墟、隋唐洛阳城、大明宫及秦始皇陵的地方性维度,构建具有可迁移性的考古遗址公园地方性框架。其次,以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对前述地方性分析框架进行实证应用,揭示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的地方性特征,进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地方性对旅游体验及游客认同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考古遗址公园地方性维度建构。考古遗址公园的地方性维度总分为三类:分别是“主—副—初始”均一致的完全共性维度、“主同—副同—初始范畴部分相同”的部分共性维度、第三类为“主同—副不同”或“主同—副同—初始不同”的差异维度。具体而言,完全共性维度包括自然特色、文本特性、功能性、感知与唤醒记忆。部分共性维度包括人文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场所氛围)、历史区位及意义(历史地理位置及历史意义)、现代区位及意义(现代地理位置、现代交通条件、文物价值、旅游价值)、景观特性(遗址本体、集中展示区、原真性、可读性)、情感(敬畏、骄傲与自豪、以史为鉴)。差异性维度包括初始概念的夯土、历史交通条件、城市标志、生态价值、出土文物、地上原址重建、节庆、事件、可惜、缅怀、如愿、神往。需要注意的是,完全共性维度及部分共性维度是构建考古遗址公园地方性维度的基础,在实际运用其地方性维度时,还需考虑差异维度。(2)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的地方性特征。游客对“华夏第一王都”和“最早的中国”识别程度最高,是二里头名副其实的“文化DNA”。建筑及建筑格局也能较强被游客进行识别,对“最早明确具有城市规划的大都市”认同度较低。可能的原因:一是城市规划的专业性较强,二是与现代城市相比,二里头尚缺乏想象的空间。同时,游客个人特征分析得出游客的性别在文化基因、功能性、情感存在显著差异;游客的年龄在文化基因、区位及意义、景观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游客在情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业的游客在识别文化基因、景观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旅游同伴在识别景观特性与功能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实际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既要聚焦于二里头的“文化DNA”挖掘内涵,也需要对不同群体进行旅游产品设计。(3)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体验及认同特征。旅游体验上,游客在二里头的游憩体验和产品体验均较高,但游憩体验感知略高于高于产品体验,且标准差小于产品体验。其次,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体验都有显著影响。认同上,得分均较高,且标准差小,一致性较高。其次,不同性别的游客在认同上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游客在文化认同上具有显著差异,旅游次数的多少对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差异。(4)地方性、旅游体验及认同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性对旅游体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地方性对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2);旅游体验对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3);在地方性与认同之间,旅游体验产生了中介作用(H4)。地方性对游客的体验和认同都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分别是0.37和0.31。本研究构建了具有可迁移性的考古遗址公园地方性分析框架,并揭示了地方性对旅游体验及游客认同的影响机制,丰富了人文地理学对遗产旅游、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考古遗址旅游资源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