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教育的母体,一定的教育总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学校教育不仅是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而存在,更是特定的文化系统中衍生的一种文化范式。我国学校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冲突以及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价值观澄清与重构的工作。也就是学校教育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对文化进行甄别、筛选、扬弃并重构。本文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认为学校文化的主体结构由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课程文化三部分构成。学校文化选择就是依据一定价值标准和立场,对学校文化进行全面地梳理、考察、分析和反思,辨证地进行否定性消解和肯定性、建设性、构成性评判,并把某些意义和实践当作重点撷取与吸收或忽略和排除。采取抽象扬弃的文化选择方法对学校文化进行处理,抽出其中合乎今天现实需要的合理内核,并对其现实价值做出新的诠释。我们认为,在教师、课程、学生在互动中发展,使得作为客观存在的学校文化与作为主体存在的三种亚文化互动交融。其结果是出现“学校文化共同体”,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对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单纯的传递和继承,还在于不断重构。学校文化重构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文化的选择、设计、转化和生成。它不仅涉及人的行为,而且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现代学校文化重构的出发点是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总目标。具体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设一支具有高品位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理想文化氛围。具体而言,在重构学生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发扬学生文化主体性,确立学生主体在文化共享与流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开发学生文化创新潜能;加强学生的课程适应性,让学生的非主流文化和课程所传播的规范性主流文化达到整合的状态。在重构教师文化方面,我们认为封闭性和保守性的教师文化必然会阻碍学校文化的建构。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师生关系向“并喻型”转化,彼此是交往者。进而成为理解者和合作者。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师还应该是反思实践者。在重构课程文化方面,课程文化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课程文化是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的确立过程中,在课程研制、开发、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诞生的建构性文化。在课程目标文化上要实现从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的转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课程内容文化上要关注传统优质文化的选择和体现程度;关注课程内容在反映新旧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及亚文化交融或冲突时所持的态度;关注课程内容的隐性文化教育;关注教师与学生是如何通过开发课程内容来理解和建构课程文化的。在课程实施文化上主张参与合作,主张宽容差异,主张理解。在课程评价文化上,首先要提出一种客观评价措施,对课程作定量的分析。其次,根据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作质的分析,然后在客观的评价基础上对课程实施理性反思,正确发挥理性反思的诊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