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转型(ST)理论的新兴技术产业化保护机理及其效应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li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兴技术为驱动的新兴产业所形成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对拉动本国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国家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引擎作用,是当前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的大趋势,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主要发达国家都迫切加快布局本国的新兴技术产业化,期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抢占新一轮的经济与科技竞争制高点。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供需双侧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政策工具,提高中国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以及其在拉动经济、实现产业转型的贡献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应对当前国际剧烈竞争,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本质,是以技术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技术或颠覆性创新技术)为驱动,进而培育、发展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新产业,最终变革社会-技术体制的转型过程,具有明显的先导性、融合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特征。这种转型并非易事,一方面诸多貌似具有美好前景的新兴技术,会夭折在R&D研发到商品化的过程中,最终能替代现有主流技术、成为市场主导设计的寥寥无几,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即使新兴产业初具雏形,但发展周期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不能催生有效的新供给和新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与政府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也正因为如此,各国都意识到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类政策工具扶持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但是,国内外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表明,这种扶持的效果经常事与愿违,甚至出现了“不扶还好,一扶就倒”的怪现象,与政府的初衷相背而驰,陷入了所谓的“亚历山大困境”。
  针对上述背景和现状,本文将当前国际创新管理研究的前沿——可持续转型理论(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以下简称ST)与新兴技术产业化培育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围绕“如何在ST研究框架下,剖析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转型机理,识别其障碍因素,并通过重新审视保护空间的内涵功能,分析其运行机制和构建其效应评价模型,来剖析保护空间在新兴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效应,从而破解当前新兴技术产业化所遇到的困境”这一主题而展开相关研究。
  ST研究作为国外近二十年才兴起的,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实现并引发产业变革,直至社会-技术体制转型的国际前沿管理理念,为研究新兴技术产业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视角和方法,对新兴技术产业化所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和科学的解决办法,至今被广泛应用到新兴技术产业化的诸多研究领域中,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变革和新产业培育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1)探索“为什么”,即如何从ST视角解读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本质,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必经的“死亡之谷”和“达尔文海”两道鸿沟?为什么运用ST理论破解新兴技术产业化遭遇的“亚历山大困境”更具有优势?(2)描述“怎么样”,即当前ST这个国际创新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如何,这些研究与新兴技术产业化有何关系?如何把握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转型机理和转型路径?(3)提出“怎么办”,即如何识别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具体障碍?分析助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位成功跃迁的保护空间具有哪些功能属性?如何发挥这些功能,其运行机制如何?如何跟踪评价和科学预测保护空间的政策效应?
  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共七章,具体的研究逻辑和框架为:
  第一部分:现状与问题探析,主要回答本文提出的第一个研究问题,包括第一章绪论。阐释新兴技术产业化的研究背景,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边界——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所遭遇的困境。阐述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并从影响因素、发展机理、培育路径和效率评价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新兴技术产业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第二部分:理论与机理研究,主要是回答本文提出的第二个研究问题,包括第二、三章。其中第二章是理论基础研究,在梳理和吸收国际ST研究最新文献基础上,凝练了ST研究的核心思想,阐述运用ST理论研究新兴技术产业化的独特优势。从作用过程和空间集聚两个角度,分别运用“SNM-MLP”综合模型和“Local-Global”生态位模型详细剖析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转型机理,并对代表性的四种转型路径进行归纳,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运用知识图谱及Citespace工具,全面描绘当前国际ST研究的时空分布,运用文献共被引的时区图谱和聚类图谱,辨识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知识基础;利用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冲击图,探测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趋势,为下文“为什么运用保护空间,如何运用保护空间以及怎样评价保护空间效应”来破解新兴技术产业化困境作为本文研究主线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分析与解决问题,主要是回答本文提出的第三个研究问题,包括第四至七章。其中第四章是在ST视角下,运用文献分析法,识别和区分新兴技术产业化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因素。第五章是创新生态位保护空间的运行机制分析与评价模型构建,在界定保护空间的涵义特征,以及重新审视保护空间功能属性基础上,探讨新兴技术产业化保护空间的四种运行机制,构建了保护空间的三维立体评价模型。第六章是基于政策文本计量的中国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以下简称NEV)产业化保护空间的分析。并按照保护空间的三维立体评价模型,运用政策文本计量方法对中国现有NEV产业保护空间的效应进行量化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第七章是基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以下简称SD)的中国NEV产业保护空间的效应研究。在分析NEV产业保护空间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系统特性及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SD建模,对保护空间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组合效应进行仿真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多配对样本的Friedman检验。
  第四部分,总结与展望。梳理形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可能的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和安全隐患、节省资源为核心的绿色化学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水作为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绿色溶剂,使用其作为反应介质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由于分子氧廉价易得和绿色环保,是氧化反应最为理想的氧化剂。因此以水为分散介质、氧气为氧化剂的醇选择性氧化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有机物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较低,存在较大的传质阻力,严重降低水相反应效率。基于此,本论文提出小分子表面活性
学位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保障肉品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民生产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数量的增加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粪污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于畜禽粪污污染的控制,以厌氧发酵为主要技术单元的畜禽粪污沼气工程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及关注。沼液就是畜禽粪便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残余物,不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大量营养元素和钙、铜、铁、锌、锰等微量营养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B
论文综述了常用催化氧脱硫方法,比较了其中的优劣。并对LDH材料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它广阔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脱硫材料的设计思路,指出通过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过程,可以使催化材料获得较高的脱硫性能。这种特殊催化材料的设计是一种创新。由此,该文制定了将Fe同晶取代进入LDH结构的实验方案,并得到一系列不同Fe含量和助催化成分的层状双羟基阴离子粘土材料。
学位
已烯的二聚体-十二烯的生产近年来备受重视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十二烯的用途非常广泛,如用它制备的十二叔碳硫醇是合成橡胶工艺中的分子量调节剂,硫化十二烷基酚钙是优良的润滑油的添加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是均染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磷酸酯钾盐是乳化剂(DK,DL-1),十二烷基丁二酚是润滑剂,磷苯二甲酸十二碳酯是增塑剂,支链十二烷基和支链十二烷基苯碘酸是农用乳化剂等.已烯3ˉ5
学位
近年来,随着靖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气田产能建设也逐渐向靖边气田周边进行扩展。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对靖边气田北部马五41储层特征开展了精细的研究工作,明确了沉积相、成岩作用和古岩溶地貌是储层发育的三个控制因素,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极具复杂性,在对储集体的时空展布规律进行深化认识和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和认识。  1.沉积环境是形成有利储层岩石类型
学位
本文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质数学、测井地质学的最新成果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和自动绘图技术为手段,以现代油藏描述理论为指导,利用地质录井、地球物理测井、各种分析化验及地层测试资料,从岩心分析、关键井研究出发,对研究区长4+52、长61储层进行了小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构造的精细解释;分析了研究区的沉积微相类型,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和骨架砂体的展布情况;研究了储集体的岩石特性、
本课题以从鸡肠道分离的丁酸梭菌C菌株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了该菌株抗性产酶特性、抑菌特性;并以鮸鱼为试验动物,研究了该菌株对其生长、消化酶、体液免疫、肠道微生态调控效用、与果寡糖的协同作用及相关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C菌株的菌落形态、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确定该菌株为丁酸梭菌。2、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C菌株对温度、胆酸盐及抗生素的耐受性。结果表明,C
学位
目的:  本课题研究十枣汤治疗IPF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十枣汤对大鼠模型中COLⅠ、FN表达的影响探讨十枣汤抗纤维化的机制。  方法:  临床观察:选取48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人。对照组应用乙酰半胱氨酸(富露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十枣丸,观察疗程为8个周,观察中医症状总评分、呼吸困难量表评分指标的前后变化。  动物实验:选用雄性SPF
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本),系统地统计分析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历代著作中记载的用以治疗癫痫的有效方剂,以及近40年在中文数据库治疗癫痫的方剂,探究历代医家诊治癫痫的学术经验和用药规律,为今后临床治疗癫痫提供参考,以发挥中医药自身优势,不断提高中医对于癫痫的防治水平。并分析探讨恩师杨志宏治疗癫痫的独到经验及其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历代著作中记载的
学位
第一部分当归A3部位的抗炎作用及其对大鼠子宫Cox-2表达的影响当归A3部位(简称A3)是我系从当归挥发油(CO2超临界法提取)中萃取得到的中性、非酚性部位。实验证明当归挥发油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且其抗炎作用与抑制PGs生成有关。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A3为当归挥发油中最佳抑制子宫收缩、抗痛经活性部位,其抑制子宫收缩机制可能与抑制PGs生成有关。本部分拟先建立炎症模型研究A3的抗炎作用,然后进一步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