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兴技术为驱动的新兴产业所形成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对拉动本国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国家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引擎作用,是当前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的大趋势,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主要发达国家都迫切加快布局本国的新兴技术产业化,期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抢占新一轮的经济与科技竞争制高点。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供需双侧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政策工具,提高中国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以及其在拉动经济、实现产业转型的贡献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应对当前国际剧烈竞争,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本质,是以技术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技术或颠覆性创新技术)为驱动,进而培育、发展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新产业,最终变革社会-技术体制的转型过程,具有明显的先导性、融合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特征。这种转型并非易事,一方面诸多貌似具有美好前景的新兴技术,会夭折在R&D研发到商品化的过程中,最终能替代现有主流技术、成为市场主导设计的寥寥无几,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即使新兴产业初具雏形,但发展周期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不能催生有效的新供给和新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与政府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也正因为如此,各国都意识到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类政策工具扶持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但是,国内外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表明,这种扶持的效果经常事与愿违,甚至出现了“不扶还好,一扶就倒”的怪现象,与政府的初衷相背而驰,陷入了所谓的“亚历山大困境”。
针对上述背景和现状,本文将当前国际创新管理研究的前沿——可持续转型理论(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以下简称ST)与新兴技术产业化培育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围绕“如何在ST研究框架下,剖析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转型机理,识别其障碍因素,并通过重新审视保护空间的内涵功能,分析其运行机制和构建其效应评价模型,来剖析保护空间在新兴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效应,从而破解当前新兴技术产业化所遇到的困境”这一主题而展开相关研究。
ST研究作为国外近二十年才兴起的,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实现并引发产业变革,直至社会-技术体制转型的国际前沿管理理念,为研究新兴技术产业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视角和方法,对新兴技术产业化所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和科学的解决办法,至今被广泛应用到新兴技术产业化的诸多研究领域中,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变革和新产业培育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1)探索“为什么”,即如何从ST视角解读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本质,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必经的“死亡之谷”和“达尔文海”两道鸿沟?为什么运用ST理论破解新兴技术产业化遭遇的“亚历山大困境”更具有优势?(2)描述“怎么样”,即当前ST这个国际创新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如何,这些研究与新兴技术产业化有何关系?如何把握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转型机理和转型路径?(3)提出“怎么办”,即如何识别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具体障碍?分析助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位成功跃迁的保护空间具有哪些功能属性?如何发挥这些功能,其运行机制如何?如何跟踪评价和科学预测保护空间的政策效应?
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共七章,具体的研究逻辑和框架为:
第一部分:现状与问题探析,主要回答本文提出的第一个研究问题,包括第一章绪论。阐释新兴技术产业化的研究背景,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边界——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所遭遇的困境。阐述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并从影响因素、发展机理、培育路径和效率评价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新兴技术产业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第二部分:理论与机理研究,主要是回答本文提出的第二个研究问题,包括第二、三章。其中第二章是理论基础研究,在梳理和吸收国际ST研究最新文献基础上,凝练了ST研究的核心思想,阐述运用ST理论研究新兴技术产业化的独特优势。从作用过程和空间集聚两个角度,分别运用“SNM-MLP”综合模型和“Local-Global”生态位模型详细剖析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转型机理,并对代表性的四种转型路径进行归纳,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运用知识图谱及Citespace工具,全面描绘当前国际ST研究的时空分布,运用文献共被引的时区图谱和聚类图谱,辨识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知识基础;利用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冲击图,探测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趋势,为下文“为什么运用保护空间,如何运用保护空间以及怎样评价保护空间效应”来破解新兴技术产业化困境作为本文研究主线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分析与解决问题,主要是回答本文提出的第三个研究问题,包括第四至七章。其中第四章是在ST视角下,运用文献分析法,识别和区分新兴技术产业化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因素。第五章是创新生态位保护空间的运行机制分析与评价模型构建,在界定保护空间的涵义特征,以及重新审视保护空间功能属性基础上,探讨新兴技术产业化保护空间的四种运行机制,构建了保护空间的三维立体评价模型。第六章是基于政策文本计量的中国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以下简称NEV)产业化保护空间的分析。并按照保护空间的三维立体评价模型,运用政策文本计量方法对中国现有NEV产业保护空间的效应进行量化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第七章是基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以下简称SD)的中国NEV产业保护空间的效应研究。在分析NEV产业保护空间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系统特性及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SD建模,对保护空间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组合效应进行仿真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多配对样本的Friedman检验。
第四部分,总结与展望。梳理形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可能的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本质,是以技术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技术或颠覆性创新技术)为驱动,进而培育、发展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新产业,最终变革社会-技术体制的转型过程,具有明显的先导性、融合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特征。这种转型并非易事,一方面诸多貌似具有美好前景的新兴技术,会夭折在R&D研发到商品化的过程中,最终能替代现有主流技术、成为市场主导设计的寥寥无几,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即使新兴产业初具雏形,但发展周期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不能催生有效的新供给和新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与政府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也正因为如此,各国都意识到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类政策工具扶持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但是,国内外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表明,这种扶持的效果经常事与愿违,甚至出现了“不扶还好,一扶就倒”的怪现象,与政府的初衷相背而驰,陷入了所谓的“亚历山大困境”。
针对上述背景和现状,本文将当前国际创新管理研究的前沿——可持续转型理论(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以下简称ST)与新兴技术产业化培育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围绕“如何在ST研究框架下,剖析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转型机理,识别其障碍因素,并通过重新审视保护空间的内涵功能,分析其运行机制和构建其效应评价模型,来剖析保护空间在新兴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效应,从而破解当前新兴技术产业化所遇到的困境”这一主题而展开相关研究。
ST研究作为国外近二十年才兴起的,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实现并引发产业变革,直至社会-技术体制转型的国际前沿管理理念,为研究新兴技术产业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视角和方法,对新兴技术产业化所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和科学的解决办法,至今被广泛应用到新兴技术产业化的诸多研究领域中,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变革和新产业培育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1)探索“为什么”,即如何从ST视角解读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本质,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必经的“死亡之谷”和“达尔文海”两道鸿沟?为什么运用ST理论破解新兴技术产业化遭遇的“亚历山大困境”更具有优势?(2)描述“怎么样”,即当前ST这个国际创新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如何,这些研究与新兴技术产业化有何关系?如何把握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转型机理和转型路径?(3)提出“怎么办”,即如何识别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具体障碍?分析助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位成功跃迁的保护空间具有哪些功能属性?如何发挥这些功能,其运行机制如何?如何跟踪评价和科学预测保护空间的政策效应?
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共七章,具体的研究逻辑和框架为:
第一部分:现状与问题探析,主要回答本文提出的第一个研究问题,包括第一章绪论。阐释新兴技术产业化的研究背景,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边界——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所遭遇的困境。阐述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并从影响因素、发展机理、培育路径和效率评价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新兴技术产业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第二部分:理论与机理研究,主要是回答本文提出的第二个研究问题,包括第二、三章。其中第二章是理论基础研究,在梳理和吸收国际ST研究最新文献基础上,凝练了ST研究的核心思想,阐述运用ST理论研究新兴技术产业化的独特优势。从作用过程和空间集聚两个角度,分别运用“SNM-MLP”综合模型和“Local-Global”生态位模型详细剖析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转型机理,并对代表性的四种转型路径进行归纳,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运用知识图谱及Citespace工具,全面描绘当前国际ST研究的时空分布,运用文献共被引的时区图谱和聚类图谱,辨识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知识基础;利用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冲击图,探测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趋势,为下文“为什么运用保护空间,如何运用保护空间以及怎样评价保护空间效应”来破解新兴技术产业化困境作为本文研究主线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分析与解决问题,主要是回答本文提出的第三个研究问题,包括第四至七章。其中第四章是在ST视角下,运用文献分析法,识别和区分新兴技术产业化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因素。第五章是创新生态位保护空间的运行机制分析与评价模型构建,在界定保护空间的涵义特征,以及重新审视保护空间功能属性基础上,探讨新兴技术产业化保护空间的四种运行机制,构建了保护空间的三维立体评价模型。第六章是基于政策文本计量的中国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以下简称NEV)产业化保护空间的分析。并按照保护空间的三维立体评价模型,运用政策文本计量方法对中国现有NEV产业保护空间的效应进行量化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第七章是基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以下简称SD)的中国NEV产业保护空间的效应研究。在分析NEV产业保护空间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系统特性及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SD建模,对保护空间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组合效应进行仿真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多配对样本的Friedman检验。
第四部分,总结与展望。梳理形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可能的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