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正弦电磁场对生长期大鼠峰值骨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ej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数量逐步上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与社会的压力。当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双膦酸盐、雌激素类及降钙素等药物来缓解和抑制,但这些药物不仅费用昂贵,还伴随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且有效的防治方式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势在必行。低频电磁场因其具有无创伤、无痛苦、可操纵性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已发现低频正弦交变电磁场可显著促进成骨细胞成熟及矿化,但其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能否在动物实验中显现,同一参数的电磁场对两者的影响是否具有一致性,至今尚未有报道。为更进一步了解低频正弦交变电磁场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细胞实验筛选的有效电磁场参数,本实验展开了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8周龄SD大鼠分为5组,依次为对照组、0.1 m T组、0.6 mT组、1.2 mT组和1.8 mT组,从中确定最佳磁场强度后继续开展第二部分实验,将8周龄SD大鼠分为4组,依次为对照组、15 Hz组、30 Hz组和45 Hz组。实验期间大鼠连续接受相应参数的正弦电磁场干预,每天干预90分钟。8周后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大鼠骨密度;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中骨代谢相关因子的含量;AG-X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大鼠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双荧光间距测量骨的单位生长量;VG染色测定骨形态计量指标;动物微型CT测定骨微结构参数。与此同时,实验还从大鼠体重、脏器系数、脏器病理切片与血常规检查等方面对低频电磁场干预进行了安全性研究,以此来筛选正弦交变电磁场安全且有效的提高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最佳参数,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及电磁场治疗仪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磁场强度筛选结果:强度为0.1m T与1.8 mT的50 Hz正弦交变电磁场明显提高了大鼠的全身骨密度、股骨及椎骨骨密度;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骨生物力学性能与骨形态计量学指标对比对照组,也有显著差异。2.磁场频率筛选结果:频率为15 Hz与45 Hz的1.8 mT正弦交变电磁场在力学、骨质量与微结构各项骨相关指标上均显著优越于对照组。综合两次实验结果,45 Hz 1.8 mT的正弦交变电磁场能显著提高生长期大鼠的骨密度,可作为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最佳参数之一。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基因治疗(Gene thrapy):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有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所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生物医学的深入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疾病都直接或间接的
二甲醚(DME)羰基化生成乙酸甲酯(MA),乙酸甲酯再进一步加氢合成乙醇,这个新颖的乙醇合成技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发同时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DME羰基化催化剂是这一工艺过程的关键。本文水热一步法合成锌改性丝光沸石分子筛催化剂(H-Zn-MOR),考察了Zn~(2+)的含量对H-Zn-MOR催化剂羰基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催化剂的羰基化性能随着Zn~(2+)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火山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