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舒肝抑酸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消化科门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肝胃不和型)共80例,随机分为舒肝抑酸方组作为治疗组共40例,枸橼酸莫沙比利组作为对照组共40例。其中2例未按规律服药,1例未复诊,1例自行服用其他影响本试验结果的药物。最终总计共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舒肝抑酸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消化科门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肝胃不和型)共80例,随机分为舒肝抑酸方组作为治疗组共40例,枸橼酸莫沙比利组作为对照组共40例。其中2例未按规律服药,1例未复诊,1例自行服用其他影响本试验结果的药物。最终总计共76例入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2.治疗组予舒肝抑酸方联合雷贝拉唑口服治疗,舒肝抑酸方组成为:柴胡10g,白芍20g,延胡索10g,紫苏梗10g,香附10g,薄荷6g(后下),海螵蛸20g,浙贝母10g,当归10g,茯苓20g,白术10g,甘草6g,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他临床症状加减,中药由我院中药房提供,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150ml/次;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1次/d,早餐前服用。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口服治疗。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5mg/次,3次/d,饭前服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服用方法与治疗组相同。两组疗程持续时间为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RDQ问卷、中医症状调查表的采集和记录,并通过监测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便潜血检验,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分别对两组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估,同时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3.将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检验数据分布类型,若符合正态性分布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2个独立样本或2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在中医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愈显率63.16%;对照组总有效率84.21%,愈显率31.58%,经过计算,两组总有效率与愈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愈显率差异很明显(P<0.01),说明舒肝抑酸方联合雷贝拉唑在中医临床疗效上更优。2.在中医症状疗效上,治疗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均值16.16±4.14,治疗后均值5.11±3.47,对照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均值16.84±6.34,治疗后均值8.53±4.64,两组组内进行统计学分析都有显著差异(组内P<0.01),表明两组药物对于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均有较好疗效;两组组间进行治疗后的积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明显(组间P<0.01),提示舒肝抑酸方组对比枸橼酸莫沙必利组疗效有明显优势。3.在中医单项症状疗效上,反酸、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胃脘灼痛这4个症状上,计算结果显示治疗组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P<0.05),其中对于烦躁易怒症状,治疗组的改善效果优势明显(组间P<0.01)。嗳气、腹胀2项症状两组药物的缓解效果相当(P>0.05)。4.在临床疗效上,舒肝抑酸方组总有效率100%;枸橼酸莫沙必利组总有效率92.11%,从两组总有效率的统计学计算结果来看,舒肝抑酸方联合雷贝拉唑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P<0.01)。5.在胃镜下黏膜改善方面,舒肝抑酸方组痊愈7例,有效18例;枸橼酸莫沙必利组痊愈3例,有效22例。经过统计检验,P<0.05,表明舒肝抑酸方联合雷贝拉唑的中西结合治疗对食管炎黏膜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药。6.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舒肝抑酸方对于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确有疗效且疗效更好,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讨CKD3-4期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减缓CKD进展,使心脏损害的发生率降低,预防心肾综合征的发生。研究方法:1.本研究对象选自从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的CKD3-4期患者共296例。2.根据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将纳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分为两组:非心衰组和心衰组。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维持性腹膜透析(PD)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候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对营养状况作出评估,探索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营养状况,揭示中医体质、中医证候、临床指标、营养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从中医角度防治透析相关性营养不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自2020年3月-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行腹膜透析治疗并规律随访的
研究目的:本课题将从嘌呤代谢方向入手,研究中药汤剂益肾健脾化浊方对HUA患者的降SUA疗效及对血清HX的影响,与非布司他进行对比,探究该中药汤剂能否通过改善机体嘌呤代谢紊乱降低SUA,使患者获益更多。研究方法:本课题纳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9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35例,西药组29例,中药组32例。三组均予宣教,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西药组口服非布司他
目的:1.探索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筛选出其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绝经后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全面提高对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认识,以期为临床研究和防治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观察补肝益肾方干预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探索改善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有效中医药手段,以期减
研究目的1 探索高血压(Hypertension,HTN)伴左室肥厚(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比较其与HTN不伴LVH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差异;2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定量检测LVH患者的左房容积及房室心肌应变,评价房室功能,并分析房室功
第一部分:带下方剂用药规律研究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我国历代治疗带下方剂遣方用药的规律,探究治疗带下的核心思路,用以指导现代临床实践,为今后开展治疗带下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带下的处方共99首,将收录方药记录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以此平台为依托,对所收录的99首带下方剂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中药使用次数、配伍原则、性味归经倾向、药物关联规则等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为治疗咽异感症提供临床参考及独特的治疗思路。方法:招募60例患有咽异感症的门诊及大学校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进行治疗,皮部浅刺法选取部位为咽喉部、腹部及下肢部。咽喉部取上至廉泉穴水平,下至天突穴水平的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腹部取以神阙为中心,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以期达到对CKD患者合并ASCVD的早期防治。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的CKD3-5期非透析患者538例,根据既往是否合并ASCVD将患者分为ASCVD组与无ASCVD组,其中ASC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分布,并研究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找到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从而建立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判别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60例,由研究员使用指定的调查问卷表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数据处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理化指标在
目的:通过观察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与单纯使用枕三经排刺进行对比,以改进现有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针刺治疗方案,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方法:1.研究对象:依据本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按照预实验结果,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十病区住院患者共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及盲法原则,以1:1比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2.治疗方法:内科常规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