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问责中的容错免责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全社会已然形成失责必问常态化、问责必严法治化的压力型领导人员治理环境,同时也面临着“庸政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权责不一致”等问责难题。基于此,本文在综合现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对监察问责与容错免责展开系统研究。明确容错免责应当是监察问责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分析研究如何在监察问责中对容错免责机制进行系统化构建。并试图以此作为“庸政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权责不一致”等问责难题的解决路径,为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等监察法律法规体系提供参考价值。本文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容错免责机制的提出过程及初步构建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在中央层面主要表现为有关构建容错免责机制的政策倡导与实践发动,在地方层面主要表现为有关容错免责制度规范的建制试行。综合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情况来看,虽然各地在容错免责机制的具体构建上还存在部分问题,但在基本原则、主体与客体、适用条件、结果适用、实施程序等大方向上已经达成基本共识,这将为容错免责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进一步的实践经验。第二部分是对监察问责制度中应当具有容错免责机制的制度设计进行论证。《监察法》缺少容错免责的规定,在制度规范和理论研究上都存在不足之处,有必要对此展开系统研究,并在监察问责中引入容错免责机制。基于理论与实践认知的价值局限,开展监察问责工作不得违背人类理性认知的局限性,容错免责机制就具有其存在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基于容错免责机制固有的学理考量,容错免责机制区别于申诉救济机制,但协调于监察问责制度,这是监察处置职权一体两面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监察法》应当予以规定的内容。基于现行监察问责制度的实践指向,容错免责机制符合精准有效问责的法治要求,是推进监察问责职权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具有存在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监察问责中的容错免责机制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实施的主体、对象、条件和方式等实体构成方面,以及启动、调查核实、审查认定、结果适用等程序运行方面,为探讨监察问责中容错免责机制的实现路径提供重要的前提基础。第五部分是提出监察问责中容错免责机制的具体实现路径。在对容错免责机制现有基本共识和基本架构等问题予以把握的基础上,综合监察问责中容错免责机制的实体构成和程序运行的研究结论,对加快推进有关容错免责监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及协同跟进防错纠错机制、监督制约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等等相关系统性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展开论述。
其他文献
本文是关于法律术语翻译的翻译报告,其源文本选自《不当得利》第二章和第四章。在翻译过程中作者发现源文中的法律术语较多,并且是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因此在本报告中,作者着眼于源文本中法律术语的翻译。本翻译报告首先对法律术语的定义、特点以及翻译技巧进行阐述,而后提出了本次翻译所采用的翻译技巧。针对法律术语翻译,本报告提出四种翻译技巧,即对等翻译、扩充词义、释义和创制新词。作者希望本文所介绍的翻译技巧能为
学位
如何合理认定夫妻共同债务,是立法、司法和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理论界深入研究提出设想,实务界结合实际创新裁判规则,但终未达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对于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立法亦不断作出回应。《民法典》在吸收2018年《夫妻债务解释》之精神的基础上,确立了夫妻合意型债务、家庭日常生活型债务、夫妻共同生活与共同生产经营型债务三种类型,并且确立了夫妻间对日常家事所享有的代理权,立
学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譬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疫情和2020年以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同时,也使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面临了不小的考验。虽然,我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规范,对于行政应急权也有相当的一些规范,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行政应急权的运行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行政应急
学位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经济增长面临着动能转换的新课题。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关口,动能转换是让经济重焕生机的必行之举。近年来尽管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其产业发展结构依然存在一定问题,经济新动能动力不足。对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的重庆市而言,亟需通过多种渠道加快动能更替的步伐,以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税收政策对经济运行具有调控的效用。在当前背景下,重庆市必须充分发挥税收政
学位
在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今天,行政协议作为一种柔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集体表决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改,行政协议自此以合法身份进入到可诉行政行为的范畴之中。2019年12月10日,《最高人民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行政协议司法解释》)颁布,对行政协议诉讼作了专门的规定。行政协议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着行政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资本跨境投资流动日益频繁,其中个人股东间接转让境内股权的行为十分普遍。个人间接转让股权是指个人在境外持股的公司直接控股境内企业,个人通过转让境外企业的股权导致境内企业的股权也被间接转让。大多个人股东在跨境转让股权后所获得的收入都是十分可观的,而为了规避巨额收益带来的税收义务,不乏少数的个人股东会进行一系列人为的避税安排,从而达到少缴税或者不缴税的目的。这不仅直接损害了国家
学位
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理论对于控股股东权利的规制以及股东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与现阶段公司法以构建控股股东控制权的科学行使为核心的改革目标相契合,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此项制度的缺位导致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案件裁判的不同结果,有损法律的权威性和可预见性。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会议纪要》)中第11条“过度支配与控制”中明确了母子
学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诉讼目的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目的都包含保护生态环境的公共利益,二者均为法律明文规定的诉讼类型和救济途径。在两种法律制度规定下,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检察机关都可基于同一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基本相同的民事诉讼。但囿于生态环境损害司法保护和救济的法律规范,绝大部分法律规定的内容为原则性的规范指引,而且有关环境损害司法救济的法律条文数量较少,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生态
学位
错误汇款发生后,错误汇款人有权向受领人主张返还汇款并无疑问,但该项返还请求权属于物权性返还请求权还是不当得利债权请求权,关系到错误汇款人的权利是否具有优先性,是否能够对抗受领人之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的强制执行,理论及实务界对此问题争议较大,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值得重视。本文除引言外,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错误汇款类案件司法裁判现状。通过对于错误汇款类案件的检索以及对不同裁判结果的论证部分进行
学位
以上访为手段向政府索要财物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是本文所欲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背后反映着权利行使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这一理论难题。本文认为,应谨慎对待权利行使行为,一般不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学界过去以非法占有目的为切入存在问题,应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入手。本文以典型案例为引,在判断政府是否能成为敲诈勒索罪对象的基础上,对敲诈勒索罪的手段行为的本质作出新的解释,从而对上访索财行为进行刑法定性。全文约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