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就开始超负荷的使用地球,使得生物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担忧加剧。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暖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土地不仅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提供了承载空间,也为区域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当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低碳集约利用,已成为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武汉市作为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既是“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理应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生活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为此本文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核算与生态足迹模型相结合,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措施。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1996-2012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2-2006年,上升速度较快;而土地利用碳吸收量增速较为平稳,且与碳排放量相比,其作用较小,从而导致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武汉市地均碳排放强度明显大于地均碳吸收强度,由此也说明了武汉市减碳压力较大。(2)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核算与生态足迹模型相结合,基于城市土地碳排放测算和整体的碳吸纳能力,考察碳足迹;通过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包括碳足迹在内的生态足迹以及生态承载力,测算结果表明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出下降趋势;降低碳足迹有赖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控制和碳汇用地的保护。(3)选取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武汉市2013-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从而导致人均生态赤字的不断加大。综上,武汉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需要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建设用地扩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适度转移生态压力,释放区域负荷等,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