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在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抗病毒门诊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QOL-CHIV量表分析不同免疫重建效果的HIV/AIDS患者其生命质量特征,运用微生物传统培养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肠道微生物做菌落计数和定量检测。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HIV/AIDS患者经HAART后的免疫状况及其肠道菌群在结构和数量上的改变,期望为临床医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HAART的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1.根据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从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选取120名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按照HAART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200~500个/mm~3和>500个/mm~3将HIV/AIDS患者分为免疫重建失败组、免疫重建不完全组和免疫重建完全组(A、B、C三组),采用QOL‐CHIV量表调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2.收集三组HIV/AIDS患者的粪便,分别用胰酪大豆蛋白琼脂、厌氧菌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含氯霉素)培养粪便中可培养微生物主要类群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并进行菌落计数(以lgCFU/g计入结果)。3.收集三组HIV/AIDS患者的粪便,提取粪便基因组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肠道的总菌群、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做定量检测(以Lg菌拷贝数量/20μg DNA计入结果)。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三组之间生命质量、菌属数量和菌落数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QOL-CHIV十个维度总分A组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8),A组大于B组;食欲和疼痛维度得分A、C组大于B组(P=0.007、P=0.020),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维度中第三个条目(服药的实际情况比想象的情况要难受些)得分A组大于B组(P=0.00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治疗时间和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打分与量表十个维度总分存在依存关系。2.A、B、C三组需氧菌培养结果分别为(8.52±0.89;8.24±0.97;8.21±0.93),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269);B组厌氧菌计数(8.64±0.96)低于A组(9.45±0.85)和C组(9.22±0.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8),而A组和C组厌氧菌培养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265);A组真菌计数(5.02±1.54)高于C组(3.97±1.86)(P=0.013),B组真菌计数(4.39±2.08)和C组、A组真菌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311;P=0.134)。A组和C组厌氧菌计数大于需氧菌计数(P<0.001),而B组厌氧菌和需氧菌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75)。3.A组与C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肠道总菌群(11.60±0.21;11.41±0.33)、拟杆菌属(10.93±0.35;10.64±0.55)、大肠杆菌(8.68±0.68;8.19±0.96),免疫重建失败组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重建失败组与免疫重建完全组的B/E值分别为(0.84±0.13;0.91±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三组B/E值均小于1,说明三组的肠道定植抗力均有的下降,以免疫重建失败组下降最为严重。结论1.研究对象免疫重建效果不同,其生命质量具有一定差异,但仍需增加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2.细菌学研究结果显示,免疫重建效果不同,其粪便特定种类的微生物培养结果具有一定差异。3.真菌计数结果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提示免疫重建效果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4.重建失败组的肠道总菌群、拟杆菌属、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细菌数量均有所增加,肠道菌群紊乱更为严重。5.三组B/E值均低于正常值,说明三组患者的肠道定植抗力均有明显的下降。免疫重建失败的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更为严重,肠道定植抗力下降更为显著。6.HAART后不同免疫状况的HIV/AIDS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定植抗力水平与三组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程度有一定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