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大连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ROP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行ROP筛查的早产儿共125例250眼,最终纳入研究103例206眼。纳入标准:出生孕周<34周和出生体重<2200g;屈光间质透明可窥清眼底;医学信息记录详细且可靠。详细记录早产儿性别、出生孕周、出生体重、吸氧等21项因素和母亲妊娠期间病史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等共9项因素。根据筛查结果统计ROP发病率,对ROP组和非ROP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究ROP危险因素。(2)对阈值期和阈值前期1型ROP行抗VEGF治疗。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于角巩膜缘后1.5mm处垂直于眼球表面向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25ml,观察疾病转归情况及有无眼部、全身不良反应。结果:(1)ROP发病情况:共125例早产儿于我院行ROP筛查,31例(62眼)确诊为ROP,患病率为24.8%,其中1期、2期、3期ROP分别占45.2%(14/31)、29.0%(9/31)、25.8%(8/31),无4期和5期ROP。(2)ROP危险因素分析:因失访和病史资料记录不全,最终103例(206眼)纳入研究。依据诊断结果将早产儿分为ROP组和非ROP组,对两组间出生孕周、出生体重、吸氧、输血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出生孕周、出生体重、吸氧、使用呼吸机、母亲宫内感染和胎盘早剥、输血的p值<0.05,表明这些因素是ROP危险因素,将筛选出的ROP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孕周、出生体重、吸氧p值<0.05,是ROP独立危险因素。将早产儿按照不同出生孕周分成三组,≤28周、28~31周、>31周,ROP发病率分别为68.8%、29.5%、7.7%,各组间发病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出生胎龄越小,ROP患病率越高;将出生体重按≤1000g、1000~1500g、>1500g ROP分为三组,各组ROP发病率分别为59.3%、28.9%、10.5%,组间发病率比较,p值<0.05,表明出生体重越小,ROP患病率越高。(3)抗VEGF治疗ROP:根据筛查结果,阈值期和1型阈值前期ROP共8例(16眼),1例(2眼)拒绝于我院治疗,7例(14眼)行单一抗VEGF治疗,6例11眼病情好转,未见复发及恶化情况,治愈率为78.6%,1例1眼术后第一天出现结膜下出血,术后一周结膜下出血消失。2例3眼病变未见明显好转,术后一个月病变复发,于我院再次行抗VEGF治疗,术后随访见病变消退,无复发及恶化迹象。随访期间均未见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1)大连地区ROP发病率相对较高(24.8%),出生孕周、出生体重和吸氧为ROP独立危险因素,且出生孕周、出生体重与ROP成负相关。(2)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治疗阈值期和1型阈值前期ROP有效,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