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同确立了“调一天下,兼制夷狄”的大战略。这一大战略的内容包括:“经略熙河以断夏国右臂,经略西夏以断契丹右臂。”实施次序即战略目标由易渐难,首先开拓熙河,其次压制西夏,最后进攻辽国。熙宁时期,在王韶、李宪等人的努力下,北宋已基本上实现了开拓熙河的战略目标,在秦州以西洮河流域建立起熙河路,成功实现了对西夏侧翼地区的控制。但是等到元丰年间,当北宋中央认为以武力颠覆西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并着手实施压制西夏的战略规划时,却遭遇到惨重的军事失败。灵夏之役与永乐城之役的接连失败,令北宋的大战略由外向开拓重新回归到内向保守。
战略决策与军事指挥对于战争而言关系重大,军事战略决策与大战略取向是否一致,实战中的军事指挥是否高效切实,不仅影响到大战略的实现,更决定着军事行动的成败。在熙丰时期开拓西北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北宋所采用的,是由中央—帅府—主将共同构成的三级军事指挥模式。这一指挥模式既反映了军情信息分布的不均衡性,同时也体现了战略决策的上下层级。具体而言,以皇帝与宰执大臣为主体的中央决策层规划国家大战略并参与军事战略的上层,即战役法的决策;以帅臣为核心的帅府同时参预军事战略上下两层,即战役法与战术的战略决策;主将则掌控实战中的战术运用。帅府,无论在空间还是层级上,都居于中央与主将之间,既在横向充当军情传递的枢纽,又在纵向起着衔接大战略与战术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军事指挥模式,宋廷实现了中央控制与作战指挥效能的兼容,这也反映了宋廷对“将从中御”军事指挥传统有限度地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