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净收入的增长,对旅游休闲需求日益增加,既刺激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给城市旅游环境系统带来更大的冲击和压力,如城市水体、休憩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恶化,过度的城市旅游开发建设和游客涌入增加了城市旅游环境系统脆弱性等问题,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发展城市旅游经济,追求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合理化的同时降低旅游环境系统的脆弱性,提升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抗干扰和恢复能力,成为研究热点问题。而恢复力理论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因此本文以甘肃省14个城市为例,研究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过程。本文构建了包含城市旅游环境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的恢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TOPSIS恢复力评价模型,对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进行定量测度;结合Arc GIS对不同城市区域的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时空变化和空间关联,同时对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进行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轨迹分析;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城市旅游环境系统各要素的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阐明推动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演变的动力机制,并对建立的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甘肃省各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水平仍较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增加;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具有“中部高—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差距在波动中趋于扩大,其中,金昌市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的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上集聚和分散并存,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恢复力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系统动力学仿真显示未来甘肃省大部分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恢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