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双侧后组筛窦切除扩大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周病变的可行性.并对相关显微解剖结构进行测量。
方法:3例尸头正中矢状面切开共6侧.熟悉相关解剖结构.寻找可应用的解剖标记.并进行显微结构的测量。另取10例完整尸头.进行显微镜下模拟手术.探索手术路径.了解扩大手术所能到达的范围.对鞍周结构进行观察。
结果:
1、主要测量结果:鼻前棘一蝶骨嵴距离(57.29±4.39)mm;鼻前棘一斜坡距离(79.62±8.86)mm;梨状孔内上颌骨鼻切迹的横径(23.71±1.69)mm;两侧蝶腭孔前缘间距(24.83±3.36)mm;两侧筛窦外侧壁在蝶窦前壁平面的最大间距(30.69±4.03)mm;蝶腭孔至颅底的垂直距离.左侧(16.02±2.23)mm.右侧(16.84±1.77)mm;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陷窝长度.左侧(7.81±1.55)mm.右侧(7.04±1.33)mm;视神经管颅口内侧缘至后筛管距离.左侧(13.25±2.00)mm.右侧(13.61±1.65)mm;日艮动脉白颈内动脉发出点到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陷窝内侧角的距离.左侧(4.25±0.95)mm.右侧(3.75±0.05)mm;在颈内动脉管内口水平颈内动脉间距(20.24±2.57)mm;Dorello孔间距(21.04±2.57)mm。
2、蝶腭孔、翼腭窝前上壁、筛窦外侧壁后部、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外侧角、蝶窦口构成蝶窦前壁平面。翼腭窝前上壁既是确定蝶窦前壁的重要解剖后组筛窦切除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标志,同时也限制了对蝶窦外侧壁后下部、蝶窦下壁的观察。 3、视神经隆突、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鞍底斜坡隐窝,均可作为蝶窦内的解剖标志,其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是恒定的骨性标志,可使解剖关系定位更准确。
4、有蝶窦间隔和副嵴的血供通向鞍周硬膜。
5、在蝶窦内,可以显露双侧视神经管、蝶骨平台、鞍结节、鞍底、双侧海绵窦下壁,切除垂体后可暴露海绵窦内侧壁及上斜坡。
6、去除蝶窦各壁骨质和硬膜后,向上可以观察到视交叉、垂体、垂体柄、垂体上动脉;向两侧,可以观察到视神经、眼动脉,海绵窦内侧腔、外侧腔、前下腔,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全长及分支,以及海绵窦外侧壁的动眼神经、眼神经、滑车神经;向后可以观察到桥脑上部腹侧面,基底动脉上段,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起始段、夹在二者之间的动眼神经,及后交通动脉。
结论:
1、在固定标本,通过切除中、上鼻甲及后组筛窦,我们可以建立显露蝶窦前壁的通路。
2、本入路向上扩展,适合处理视交叉下方,鞍上的中小病变,以及鞍内向鞍上发展的病变。
3、本入路向两侧扩展,可经海绵窦下壁基本暴露海绵窦内容,不牵拉脑组织,对神经骚扰小,是海绵窦内下侧入路的较好选择。
4、本入路向后扩展,适合完成鞍内向上斜坡侵袭的垂体瘤或已破坏鞍背、上斜坡的硬膜外病变。
5、本入路可以较好地显示视神经管全长,以及眼动脉和垂体上动脉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