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9世纪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的研究

来源 :景德镇陶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19世纪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商业贸易兴盛,中国瓷器大量运销欧美,引发了当地工匠对华瓷的仿制,陶瓷生产技术得以快速提高。陶瓷水器是常见日用器具,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特征鲜明的产品,目前学界对水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夏代至秦代的金属器,对陶瓷水器分类梳理和功能探讨相对薄弱,故而本文就此展开研究。笔者精选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案例151个,整理了41份数据统计表、80幅辅助研究的图像,依照卫生洁具、饮食器具、文房用具和其他用具,梳理了14-19世纪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的器形、功能、工艺及审美变化,通过实证剖析和理论分析,利用考古类型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史等,对比中外社会环境、文化流变对陶瓷水器的影响,论述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绪论部分,阐明本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现状等,并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正文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第二章是14-19世纪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的背景研究,总结了各材质水器的发展史,以及陶瓷水器发展的社会环境。第三、四章分别梳理了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的种类和特征,按照使用功能将其分为卫生洁具、饮食用具、文房用具和其他用具,探索陶瓷水器的用途和审美特征。第五章横向对比了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造型功能、装饰审美的异同,以及社会风俗对它们的影响,揭示中国与欧美陶瓷文化交流互鉴的规律。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将14-19世纪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的发展放进社会环境中分析,厘清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和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从而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的发展得益于双方文化交流,受到中国制瓷技术的启发,欧美开始全面仿制瓷器,逐渐自成体系。其次,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的丰富得益于种类划分和功能的完善,社会发展促使水器规范化,功能性与装饰性相结合,造型与使用场所对其用途产生影响。再次,中国与欧美陶瓷水器的差异源于不同的生活习惯,造型与审美的异同体现出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证实了中外长久以来的交流互鉴。
其他文献
湘西花垣铅锌矿田是湘西-鄂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花垣矿田铅锌矿床的成因,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方法对花垣团结、李梅、耐子堡、蜂塘、土地坪、大石沟6个铅锌矿床中的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等单矿物进行了微量元素含量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闪锌矿相对富集Fe、Cd、Pb、Cu、Ge、Tl等元素,贫In、Ga、Se、Ag、Sn等元素,Cd、Mn等元素含量稳定,Pb、Cu等元素含量变化
期刊
安徽西湾铅锌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北部,是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的首个赋存于三叠系周冲村组碳酸盐地层中的大型隐伏铅锌矿床,目前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及矿床成因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该地区铅锌矿床成矿理论与地质勘探。文章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结合镜下鉴定,认为矿床中硫化物主要形成于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硫化物阶段。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和包裹体测温数据显示,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闪锌矿Fe、Mn
期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特殊文化,包含了艺术与审美、礼制与道德、人格精神与理想追求等丰富的内涵。在玉器文化的影响下,宋代的陶瓷艺术呈现出温润如玉、自然雅致的审美特征。宋代青白瓷将玉器文化中的自然观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创造出有“饶玉”之美称的瓷器,成为东方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宋代青白瓷和玉器的相关历史记载及实物分析为基础,从社会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出发,对宋代青白瓷的成因
学位
随着一些社会精英人群消费观念的独立性和个性化日益增强,以及家电产品外观的同质化,使得一些家电产品在形式创新上的设计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在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家电企业为了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必须要将其外观设计提升到新高度。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家电产品的设计方法和生产工艺正朝着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运用最新的外观设计方法和生产流程加
学位
贵州都匀大亮锌矿床是牛角塘铅锌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所开采的对象为近年来在“陡倾斜带”中新发现的矿体,其研究还十分薄弱。本研究采用ICP-MS测试技术,对大亮锌矿闪锌矿进行了稀土元素测试,以揭示该矿床成矿作用。结果表明,10件闪锌矿样品的ΣREE值低,质量分数为(0.15~0.40)×10-6(平均0.24×10-6)。样品的LREE/HREE值变化范围为7.07~15.76(平均10.95),
期刊
“书写性”无论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是中国文化内在继承转换和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核心。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商周时期的金文,到秦代小篆,直到汉代云气纹的书写,形成中国文化“气化式书写”的基本形式;到后来汉魏行书和草书的形成,完成了“书法式书写”的法度;从陆探微的“以书入画”开始,到明末清初“四僧”等,展现了“绘画性书写”的多样性。而明末民间青花同样以“书写性”的姿态打开。本文
学位
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时极易发生疼痛、皮下出血、硬结等不良反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患者皮下注射LMWH的不良反应成为护理人员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多数是因为注射方法不规范。因此,正确、规范的注射方法及按压时间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治疗满意度和用药依从性。本文综述了LMWH皮下注射时部位的选择、注射器大小、注射前排气、进针角度、注射细节、注射
期刊
金代是介休窑陶瓷的发展鼎盛期,谓其煊赫一时,其中尤以瓷器纹饰艺术超群拔萃。这一时期的介休窑陶瓷纹饰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是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们在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激荡中互化共融、新益求新,这种独特的多民族文化背景是介休窑纹饰艺术的形成基础,也是其纹饰民俗风格形成之关键。金代介休窑纹饰在女真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北方民族的豪情逸致与轩昂风采,又在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典雅别致的传
学位
明清时期是紫砂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紫砂壶与书法的结合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自明末开始,文人书法家的大量介入不仅提升了紫砂壶的市场,更是创造性的引领了紫砂壶书法艺术的潮流,赋予了紫砂壶艺术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本文主要从紫砂壶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紫砂艺术家等几个方面深入探索,通过分析各个阶段紫砂壶书法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风格特征,透过这些现象窥探其本质,结
学位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说明了人类的艺术活动源于对自然、生活的认知和探索。而莲蓬作为自然的一小部分,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无论在传统的器物装饰上,还是在现代的艺术作品中,都显露着“莲蓬”的自然之美。本论文围绕“莲蓬”元素,深入分析莲蓬的自然特征、人文意蕴以及其形式美感,基于不同艺术门类中的“莲蓬”表现形式进行解读,进而寻找其与陶瓷装饰设计之间的契合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