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研究临床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知晓情况、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心理状态;2、分析临床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的原因,对待艾滋病态度和心理状态的原因;3、提出提高临床医务人员获知艾滋病专业知识的途径,转变其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和特殊心理状态的方法。方法:1.文献查阅法通过国内外医学网络资源,以“艾滋病”、“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职业态度”“心理状态”等为关键词,归纳、总结国内外关于医护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职业态度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通过资料准备后,编制问卷雏形,进行预调查后,搜集相关问题后修改问卷。以某市级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和非临床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回后,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调查数据库,调查结果录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得出结论。问卷调查包括三部分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知晓情况;艾滋病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掌握知晓率调查;艾滋病患者职业态度、心理状态调查;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水平调查。3.统计分析数据采集及分析:将问卷数据录入Epidata软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c±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值取双侧概率,以a=0.05为显著水平。结果: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回答中,“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接触方式”临床组的知晓率76.0%高于非临床组的54.4%(X~2=16.969,p<0.05),“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机体哪些体液中”临床组的知晓率73.2%高于非临床组的55.7%(X~2=9.898,p<0.05),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中,“艾滋病由何种病毒引起”临床组的知晓率92.7%高于非临床组的65.1%(X~2=39.086,p<0.0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哪一类人”临床组的知晓率58.1%,高于非临床组的39.6%(X~2=11.136,p<0.05)。艾滋病的治疗知识中,“孕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可否阻断hiv母婴传播”临床组的知晓率92.7%高于非临床组的65.1%(X~2=39.086,p<0.05),“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应采用何种喂养方式”临床组的知晓率72.6%高于非临床组的37.6%(X~2=40.671,p<0.05)“治疗艾滋病药物是否由国家提供”临床组的答对率58.1%高于非临床组的39.6%显著高于非临床组的(X~2=11.136,p<0.05)。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中,“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包括有哪些”临床组的知晓率74.3%高于非临床组的63.1%(X~2=4.799,p<0.05)、“医护人员艾滋病标准防护有哪些”临床组的知晓率84.4%高于非临床组的58.4%、(X~2=27.541,p<0.05),“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是否被正式纳入职业范畴”临床组的知晓率80.4%高于非临床组的46.3%(X~2=41.621,p<0.05)。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的作答中,“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采用的急救办法”两组之间答对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7,p>0.05),“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以后,hiv抗体的检测应持续多长时间”,临床组54.7%的答对率显著高于非临床组的27.5%(X~2=24.694,p<0.05)。医务人员对艾滋群体的态度的调查中,临床组和非临床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5,p<0.05)。接触艾滋病患者后其心理状态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64,p<0.05)。对于艾滋病患者的隐私保护,临床组和非临床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7.998,p<0.05)。结论:1.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对艾滋病临床知识、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等知识具有较好的掌握水平,对艾滋病群体具有较好的职业态度,具有保护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的隐私的职业道德意识,但是在接诊艾滋病患后也有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2.讨论:政府、社会、医院应该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