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发展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渝经济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各目标城市需要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向前发展。本论文借助系统聚类分析法(HCA)将成渝经济区各目标城市的空间等级体系进行重构,利用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测度成渝经济区城市间的引力值,进而分析了成都与重庆双核大都市区对经济区14个目标城市的空间辐射作用,接着利用区位熵理论探析了经济区各城市间的优势主导制造产业的分布势态。研究表明:新时期成渝经济区各目标城市可以划分为以重庆与成都双核首位城市为驱动,同时以德阳次级经济中心、绵阳等4个区域型中心城市和资阳等9个经济区节点城市为支撑的四档城市空间等级体系。优势制造产业布局也已初步形成以成都和重庆双核大都市区为“雁首”,以德阳为“雁颈”,绵阳、遂宁、自贡、乐山等为“雁身”,资阳、南充等9个城市为“雁尾”的雁阵型态,传统意义的行政区划作用下的产业空间转移机制受到新形势下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冲击并且逐步为其所取代。成渝经济区优势制造产业的转移承接位序由经济区城市空间等级与城市空间引力值共同决定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冶金建材产业、饮料食品产业、化工能源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已经各自呈现出以成都和重庆双核带动下的产业空间梯度转移承接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