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针刺刺激量”、“针刺刺激强度”等基本概念。提出电针的可量化研究方案。研究电针在单次治疗和连续多次治疗中的刺激量-效应关系。为临床单次治疗时间、疗程的选择等提供依据,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脑梗死、脑出血)患者20例,以50Hz断续波患者耐受为电针刺激强度,应用UT33B型万用表测量通过人体的实际电压、电流值,以“焦耳能量”做为电针“刺激量”的单位,“功率”等同电针“刺激强度”的概念,应用公式推导计算电针刺激强度W、电针刺激量E、电针累计刺激量E*等参数。单次治疗刺激量-效应关系的研究中,取患者双侧手三里、外关,连续电针刺激60Min,于电针前、电针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七个时间点分别采集双侧指伸肌sEMG,并以sEMG的MAX、RMS、MF特征值作为量化评定指标,健患侧对比分析累计刺激量E*与肌肉的最大收缩、瞬时电功率、频谱等的关系。连续多次治疗刺激量-效应关系的研究,取患侧手三里、外关,连续电针治疗20日,1日1次,每次40Min,分别于每日治疗后20分钟采集sEMG信号,并以MAX、RMS作为量化评定指标,20日两两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累计刺激量E*与电针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在健侧单次电针刺激60min完成腕背伸动作过程中,以(11.22±0.68)×10-6W为刺激强度(50Hz断续波患者耐受),sEMG特征值MAX、RMS、MF随累计刺激量E*的增加,初始时,未呈现明显变化,当累积刺激量达到(336.53+20.29)×10-6J时(持续电针20min),呈现迅速下降或升高;当累计刺激量E’达到(673.05±40.59)×10-6J后(持续电针40min),MAX稳定并不再有显著变化。2.在患侧单次电针治疗60min完成腕背伸动作过程中,以(9.25±0.48)×10-6W为刺激强度(50Hz断续波患者耐受),sEMG特征值MAX、RMS随累计刺激量E*的增加,初始时,即呈现出明显下降,当累积刺激量E*达到(402.41±4.06)×10-6J时(持续电针30min),即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不再有显著改变,当累计刺激量E*达到(670.69+6.77)×10-6J后(持续电针50min),由数据的图形记录可观察到不规整的动作周期。sEMG特征值MF随累计刺激量E*的增加,初始时,呈现明显上升,当累积刺激量E*达到(268.28+2.71)×10-6J时(持续电针20min),下降,当累积刺激量E*达到(536.55+5.42)×10—6J时(持续电针40Mmin),基本趋于稳定并不再有显著改变。3.在患侧连续电针第20日的单次治疗中,以(10.21±0.79)×10-6W为刺激强度,在累计刺激量E*达到(479.48±44.44)×10-6J过程中(持续电针30min),MAX、RMS、MF特征值上升,至累计刺激量达到(639.3±59.21)×10-6J时(持续电针40min),结束电针刺激,MAX、RMS、MF特征值均下降至电针前水平,在电针后10min至电针后20min,MAX、RMS特征值上升,MF特征值下降。4.在连续多次治疗过程中,sEMG特征值MAX随累计刺激量E*的增加,初始时,未呈现明显变化,当累积刺激量达到(9189.6+149.09)×10-6J时(约15日),呈现迅速上升;当累计刺激量E’达到(10929.9±158.85)×10-6J后(约18日),MAX、RMS均基本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1.健侧与患侧对电针刺激的反应不同,患侧的针刺效应更加明显2.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治疗中,在单次电针治疗和连续多次电针治疗中均存在刺激量-效应关系。3.患侧在位单次治疗中存在即刻效应。在疗程早期的单次治疗中对肌力改善并不明确,但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募集方式有良性改变。在连续多次治疗后的单次治疗中,对肌力有良性改善。4.以(9.25±0.48)×10-6W为刺激强度(50Hz断续波患者耐受),其单次最佳刺激量应小于(536.55±5.42)×10-6J(时间约40min)。5.在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累积效应。临床建议最短疗程不少于15~18天。6.患侧在单次治疗中的量-效关系随疗程延长而改变,这可能与针刺的累积效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