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人类经济活动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同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经济是指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为了减少人类经济活动对气候系统的负面影响,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等途径,尽量减少矿物质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低碳经济约束下,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特别是进行工业生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切入点,按低碳经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要求,在一般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低碳化指标层,利用德尔菲法和AHP法分配权重后,对1995-2010年中国制造业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动状况进行测评和比较,发现低碳经济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纺织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讯电子业等)的影响不大,而对高碳产业(能源密集型产业)影响较大。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围绕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引入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碳化指标层,并利用德尔菲法和AHP方法对低碳经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五个一级指标分配权重,构建了低碳经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1995-2010年中国制造业低碳经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动状况进行测评和比较。运用一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中国制造业28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横向比较可以看出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自然下降。如果引入低碳化水平指标,则大多数产业的低碳化指标为正值,且每个产业的低碳水平指标均处于长期波动状态。表明减排的机制没有生成,内部的减排动力不足,受外界影响较大,缺乏减排的内生机制。
(3)采用动态面板数据运用SysternGMM方法对低碳经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二氧化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出口结构和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等均不同程度正相关。而随着各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应先上升后下降,在外界环境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可能出现“N型”重组效应。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同时考虑到对1960~2010年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验证结果,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关系,且拐点在人均.GDP为18769.72美元。在现有的国际环境和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以现有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可能单纯保持GDP增长速度被动等待拐点的到来。因此,中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应从七个方面入手,包括稳定经济增长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并促进产业融合:鼓励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合理配置减排治理政策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减排标准的制定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本文以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切入点,按低碳经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要求,在一般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低碳化指标层,利用德尔菲法和AHP法分配权重后,对1995-2010年中国制造业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动状况进行测评和比较,发现低碳经济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纺织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讯电子业等)的影响不大,而对高碳产业(能源密集型产业)影响较大。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围绕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引入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碳化指标层,并利用德尔菲法和AHP方法对低碳经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五个一级指标分配权重,构建了低碳经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1995-2010年中国制造业低碳经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动状况进行测评和比较。运用一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中国制造业28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横向比较可以看出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自然下降。如果引入低碳化水平指标,则大多数产业的低碳化指标为正值,且每个产业的低碳水平指标均处于长期波动状态。表明减排的机制没有生成,内部的减排动力不足,受外界影响较大,缺乏减排的内生机制。
(3)采用动态面板数据运用SysternGMM方法对低碳经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二氧化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出口结构和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等均不同程度正相关。而随着各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应先上升后下降,在外界环境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可能出现“N型”重组效应。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同时考虑到对1960~2010年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验证结果,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关系,且拐点在人均.GDP为18769.72美元。在现有的国际环境和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以现有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可能单纯保持GDP增长速度被动等待拐点的到来。因此,中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应从七个方面入手,包括稳定经济增长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并促进产业融合:鼓励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合理配置减排治理政策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减排标准的制定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