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亚当?斯密所阐述的商业时代。我们曾经高声赞扬《国富论》,将《道德情操论》束之高阁。甚至有人认为斯密的道德理论不值一提,或将其划归为功利主义的学说。实际上,斯密构建的是一种既不同于休谟的功利主义,也不同于康德义务论的独特范式。对斯密道德理论的仔细探查后就会得出斯密赞成美德伦理学的结论。因此,对斯密美德理论的人性基础、结构、特点以及当代价值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斯密的思想体系,而且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建设提供良方,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本文的成功全赖于是否能使人们认同以下两点:一是斯密美德思想的人性基础是同情与自爱,二是斯密是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商业社会中道德堕落问题的方法及其有效性。故本文的研究线索也在于此。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对亚当?斯密问题和两只“看不见的手”进行了分析。旧亚当?斯密问题似乎尘埃落定,新亚当?斯密问题又浮出水面。为何会产生如此持久的争论?究其根本还在于没有弄清楚斯密的真实思想:《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斯密都认为社会激情(同情或合作)和自私激情(自利或自爱)是同等重要的;“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最著名的思想之一,后来被人们过度解释,将斯密划为自由放任理论的创始者,实际上,斯密只是强调“看不见的手”这种无形力量的引导作用,这才是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义;上述问题是没有将《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联系起来研究从而产生的对斯密思想的简化、曲解与误解。因此,要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就应该把《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联系起来研究。第二章主要探讨利益与美德的关系。商业资本的逐利性使利益与美德的冲突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为彰显,斯密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力图寻求两者的双赢;利益和道德相协调具有人性基础,我们不能只看到利己,觉得人生在世只图金钱和利益,也不能只看到利他,觉得人可以成为天使只讲道德。因为人自然是既利己又利他的,故要求人们在利己的同时考虑他人,在逐利的同时求德;利益和道德相协调具有现实性,斯密告诫我们在追逐财富的同时培养美德就能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第三章对斯密的同情原则进行了研究。第一节对斯密同情概念的含义和渊源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斯密关于同情的三层内涵,认为斯密的同情理论源于休谟和哈奇森旳思想又与他们不同,与卢梭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第二节探讨了同情与公正旁观者及理性的关系,认为斯密的公正旁观者思想是支撑斯密同情原理大厦的基石,也是斯密将同情与理性相结合的明证;第三节在分析道德判断中情感与理性相博弈的基础上,得出斯密对此的看法:情感是道德判断的源泉,同情是道德判断的主要源泉,而道德判断的源泉却不仅仅在于同情。第四章对斯密的自爱原则进行了研究。第一节主要分析了斯密关于自爱的两层面三阶段。两层面指物质和精神层面,三阶段就精神层面而言,由低到高包括喜爱赞扬、喜爱真正的光荣和喜爱美德,分别产生审慎、慷慨和仁慈三种基本美德;第二节在分析自爱、自利和自私关系的基础上得出:《国富论》中的自利主要是指物质层面的自利,《道德情操论》中的自爱既有物质层面的自爱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爱,物质层面的自利有时会等同于物质层面的自爱,而自爱与自利无论如何都不是自私的性情;第三节关于同情、自爱和爱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同情和自爱是爱人的基础,自爱经由同情转化成爱人;第四节将康德与斯密关于自爱的观点做了对比,进而得出自爱可以成为美德的基础。第五章着重分析了斯密的美德理论。斯密在批判四种美德学说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美德理论,认为美德是公正的旁观者根据社会的普遍道德规则所推崇和赞美的那些品性。对斯密而言,商业社会中道德腐化所带来的恶可以通过美德的培养来改善。审慎可以解决由商业繁荣所导致的不安和焦虑;仁慈可以解决商业个人主义所致的异化、漠不关心和同情的抑制;正义是任何一种社会存在的基本美德,商业社会自然也不会例外;自制是德性完美和德行合宜所必需的美德。所以,斯密提出了包含审慎、正义、仁慈和自制的美德理论,而没有提出包含其他美德的理论。第六章对斯密美德思想进行了评析。包括斯密美德思想的归属、特点、局限性和当代价值四个方面。斯密的道德理论属于美德伦理学;其特点为方法上都重特殊性轻规范性,内容上努力减少我们对个人利益的感受,以人性原则为基础,看到了人的社会性并将道德置于社会大环境中讨论;其局限性为是经验性的,欠缺制度保障,存在循环论证和相对主义以及不彻底性;其当代价值在于有利于我们应对当前的道德困境,建立自律型道德理论体系,完善个人品德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