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实施后,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资本结构、社会职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从本质上看医疗卫生行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福利和公益的特征,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密切相关,决定了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能、也不允许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政府财政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将继续存在。但是许多医疗机构却通过申请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来赚取大量利润。为此,有必要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现行税制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医疗机构税收相关政策,研究凸显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逐步规范和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探寻支持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地位,快速健康发展之道,以及如何利用税收优惠支持其发展,以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通过进一步细化研究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定义,使之更具有可操作化的内容,供立法者在制定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时作为参考。本文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相结合,文献法和比较法为辅的研究方法,对现阶段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实施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审视和探讨。本文除导论外,由4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及非营利医疗机构相关理论阐释;第2部分,现阶段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实施状况审视;第3部分,简要介绍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非营利医院政策;第4部分,完善和优化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实施的对策探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提出一些具有创意的、针对性强的见解和主张,如文中提出的建立科学的认证标准体系、提高立法层次、扩大税收优惠范围、调整捐赠税收制度、推行普遍而简易的非营利医疗机构税务登记制度、统一非营利医疗机构票证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