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色谱、色谱—质谱(GC—MS)等分析手段对高石梯—磨溪地区的龙王庙组、灯影组四段、灯影组二段的储层沥青以及该区具有代表性的寒武系筇竹寺组、震旦系灯影组烃源岩进行了沥青—沥青、沥青—源岩、天然气—源岩对比研究,研究表明高石梯—磨溪地区各层位之间的储层沥青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基线较为平稳,正烷烃呈前峰型双峰态分布,碳数分布范围为nC14~nC33,Pr/Ph值均处于1以下;三环萜烷系列具有明显的C23三环萜烷的丰度优势;C27—C28—C29规则甾烷系列呈近似对称的“L”字型分布型式,C28规则甾烷的相对含量处于18.53%~34.91%之间,各层位储层沥青样品在规则甾烷相对组成三角图上明显聚为一类;储层沥青样品中只含少量或不含三芳甲藻甾烷;储层沥青的馏分碳同位素值基本都大于-30‰。通过沥青—沥青及沥青—源岩对比研究认为,高石梯—磨溪地区的龙王庙组、灯影组四段、灯影组二段储层沥青各属于同一族群,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震旦系灯影组烃源岩有少量贡献。通过对龙王庙组及灯影组的天然气族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得出高石梯—磨溪地区的10口采样井的天然气均属于过成熟干气,可能来源于早期形成的原油裂解与源岩继续生气的共同贡献。同时,运用二苯并噻吩总量和4—/1—MDBT两项分子参数示踪研究区的油藏充注途径,表明油藏充注方向由西向东,推测烃源灶可能位于高石梯—磨溪地区以西的德阳—安岳裂陷槽内,这也与已有的地质认识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