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伴随着上海都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市民文学期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而在当时众多的市民文学期刊中,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独特性的是小说周刊《礼拜六》。《礼拜六》在民国初年曾两度出现、两度走红,并两度引起上海小说杂志中兴的潮流,前后出版两百期,影响中国文坛近十年。从出版时间长度、作者阵容、刊物质量、发行数量等多方面因素来说,《礼拜六》都不愧为民初市民文学期刊的代表作。由于其深远的影响和鲜明的代表性,“礼拜六派”已经成了民初市民文学的代名词,成了与“鸳鸯蝴蝶派”相等同的概念范畴。加之《礼拜六》的前百期与后百期分别处于“五四”之前和“五四”之后,这就使得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市民文学在“五四”前后的演变过程。因此,无论是考察民初文学的整体风貌,还是探究市民文学在“五四”前后的渐变轨迹,《礼拜六》都是无法越过的重要文本。 然而,处于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期的《礼拜六》杂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遭受到的是研究者的歧视与不屑。自新文学产生之日起,以《礼拜六》为代表的民初文学就被目为“小说逆流”而屡遭挞伐。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情况有所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重新审视以《礼拜六》为代表的民初文学,在他们的视界中“礼拜六派”不再是一股无关紧要的逆流,而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过渡意义的重要流派;不再是“五四”新文学的对立面,而是曾起过先导作用的具有“前现代性”的同路人。与国内研究界相比,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清末民初的文学表现出更大的热忱,并给予了更高的评价。有的学者已提出,清末民初的文学不只是一个过渡到现代的时期,而是一个“被压抑的现代时期”。 纵观对《礼拜六》的评价历史,我们看到,研究者对它的定位从最初的“反动逆流”到“被压抑的现代性”,烧饼似乎又被翻了过来。到底应该如何评价《礼拜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沂拜六》杂志作文学现象学的研究,即悬搁以往研究者对的拜六》的各种评价,通过对历史语境、作家、文本等多方面作深入、细致的探讨,还原出《礼拜六》的真实面貌,并进而对其作出重新评估。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礼拜六》创刊的背景。《礼拜六》的出现与近现代大都市上海的崛起是分不开的,然而,近代上海在经由外力的强烈刺激之后的崛起却不是一种平衡的发展。18犯年开埠通商之后,曾被称为“小苏州”且长期落后于苏州的上海在经济上获得了超常的发展,取代了苏州在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地位,并迅速向近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迈进。相比之下,上海在文化观念上的递变就缓慢得多,还不能在短期内走出“苏州”的状态。因此,从上海的文化氛围和市民的文化观念来说,直到民国初年,上海基本上还是一个传统的社会。 二、《礼拜六》的创作主体。《礼拜六》的重要作家是在上海卖文为生的职业文人。他们主要来自江浙地区,其中又以苏州人为主。这些以苏州人为主的江浙文人和当时多数的移民一样,对上海并没有精神上的认同感,更没有成为真正的“上海人”。他们一只脚踏进了上海,另一只脚却留在了苏州。他们在谋生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勤劳、务实、趋利的市民本色,在生活中却追求闲适、浪漫的士大夫情调。他们还没有真正融入市民社会,还不具备世俗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具有了新的身份、角色和谋生方式的传统文人。 三、肘拜六》小说的文化风貌。肘拜六》中的小说都追求故事的传奇性,但肘拜六》作家没有写出有特色的都市,没有写出上海,也没有写出真正具有近代都市的气质。性格的普通市民和有质有感的市民生活。树拜六)}中的小说还具有浓郁的古典“市井”的气息,它是产生在新的时代的具有新的特征的“市井传奇”。同时,肿拜六》作家虽然在努力地使自己的创作贴近市民的生活,努力 2 地在小说中反映新的时代情绪,甚至曾经追赶新思潮,但由干他们还没有真正认气 同自己的世俗角色,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文人的心态和价值立场,他们不可能成 为传统的叛逆者,也不可能接受激进的社会变革,而只能是在传统文化的大框架 中接受新事物,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修枝剪叶的改良。这就注定了《礼拜六》小 说在价值观念上难以跨越现代之门,实现由“旧”到“新”的质变。 四、《礼拜六》小说的文体特征。在文学语言上,《礼拜六》从前百期到后百 期逐渐由松动的文言转向了通俗的白话:在审美情趣上,《礼拜六》作家喜欢将故 事效果推向极致:在叙事策略上,《礼拜六》作家尽量直接与读者沟通,减少阅读 障碍,同时也在市民读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了适当的创新。 对《礼拜六》杂志的研究表明,它不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逆流,而是近现代间 上海社会由农业文明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转型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