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敦煌写本斋文与礼忏文的关系、在斋会中的地位、文体、忏悔语句以及文化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首先,笔者认为礼忏文其实是僧人出家修行要用的文类,而斋文则是僧人应僧俗二众请求做法事而制作的文类。相对于礼忏文而言,敦煌斋文更能反映民间信仰的面貌。 其次,就斋文在斋会中的地位而言。主要通过《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和敦煌写本斋文的比勘,确认敦煌斋文与斋会后半段的“叹佛咒愿”和“庄严”部分基本吻合。同时通过比较可知,包括斋文在内的各种佛教文类是长是短,采用何种文体,乃至赞佛的内容都非绝对一致,而是可以互相变换融通的。 再次,就斋文的文体而言,敦煌写本斋文以骈体为体裁,在“叹德”、“道场”、“斋意”中具体内容的写作上充分利用了骈文典雅雍容、铺张夸饰及和谐声律等兼具美感与实用的优点。同时,由于斋文自身的特点和唐五代宋初的文学背景的影响,从而使敦煌骈体斋文具备了在情感抒发上多哀思之情;在文体上杂有五七言诗;在审美上走向庸俗;在文字上错讹俗白等这样一些特点。 再其次,就斋文中的“忏悔”语句而言。主要通过对斋主的心理历程、“忏悔”的内容和效力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最终认为这类忏悔文字不仅标示着一种宗教性力量,也标示着一种道德力量。忏悔作为一种第一人称叙述与抒情,它确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最后,就斋文的文化意义而言。主要就礼俗和民众性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礼俗来讲,一方面敦煌军政府在政治上不具备稳固的基础的时候,更多的借助于宗教的力量,甚至不惜全套借用宗教的仪式,通过神圣化的外衣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其中蕴涵的平民百姓精神则体现了佛门制度与儒家礼俗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