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Spectralis-OCT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影像学特征,并重点关注Bruch膜(bruchmembrane,BM)的显现对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整体病变的评价功能。
对象与方法: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来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就诊患者中,临床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连续病例109例作为本组研究对象。109例CSC患者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1.63±7.87)。共111只患眼,其中男89例91眼,女20例20眼;右眼48只,左眼63只。CSC急性期84只患眼,CSC慢性期27只患眼。患者病程1天-5年,病程中位数69天,视力范围0.1-1.2。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前置镜检查,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部分患者同时做了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检查。Spectralis-OCT扫描模式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后极部6mm×6mm3D模式(B-scan为25条)及跟踪扫描模式(OCT对FFA中渗漏点标记线进行扫描)。根据OCT图像上BM的显现情况对BM做如下分类:首先,根据BM是否可见及可见程度,将BM反射带分为不可分辨型BM和可分辨型BM两组。可分辨BM又分为显型BM和隐型BM两型。显型BM定义为可以清楚看到BM反射带的上、下界线及RPE下的液形暗腔(图1);隐型BM定义为BM反射带可分辨,但无RPE下的液形暗腔,与正常的复合体反射带相比,可分辨出复合体的分层。PED分型与BM分型相对应为不可分辨型PED、可分辨型PED及显型PED、隐型PED。参照上述分类在黄斑部的扫描图像上,仔细观察患眼黄斑区的视网膜最外层的BM高反射带是否显现,对BM显现程度不同的患眼数量进行计数。
结果:OCT检查显示所有患眼的黄斑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上皮脱离。根据患眼的BM分型计数:可分辨型BM111眼,占100%,其中显型BM99眼、占89.8%;隐型BM12眼、占10.2%;不可分辨型BM0眼。所以CSC的PED发生率也是100%。PED分型与BM分型分别相对应。CSC慢性期较急性期病例BM的显现更为广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萎缩。FFA检查显示,所有患眼早期有至少一个渗漏点,晚期神经上皮脱离区内均有荧光素积存。OCT对FFA中渗漏点的跟踪扫描模式显示,所有FFA中标记的渗漏点处在OCT中均可见BM的显现。
结论:OCT图像上,视网膜最外层的高反射外带是由RPE具有大量皱褶的基底膜、BM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共同构成,正常的Bruch膜不能从复合体的高反射带中分辨出来。CSC患眼的OCT图像中,Bruch膜的普遍可见,提示RPE与BM之间是分离的,同时也存在BM与脉络膜毛细血管间的分离,这可能是CSC病变新的影像学乃至病理学特征。同时,不同病程的中浆病例在BM显现的范围上表现为随病程延长而有加重的趋势。BM的显现这一影像学特征也将成为临床诊断中将CSC区别于其它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病变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