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戊二烯酮和查耳酮为先导化合物,利用活性拼接原理,将噻吩磺酸酯引入戊二烯酮和查耳酮结构中,合成了22个含噻吩磺酸酯的戊二烯酮衍生物Ⅰ1-Ⅰ22和22个含噻吩磺酸酯的查耳酮衍生物Ⅱ1-Ⅱ22,并对它们进行了抑菌(Xac、Xoo和Rs)和抗病毒(TMV)活性测试。所有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结构表征。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质量浓度为100和50μg/mL的情况下,选择杀菌剂噻菌铜和叶枯唑为对照药剂,测试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烟草青枯病菌的体外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以上三种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Ⅰ11、Ⅰ12、Ⅰ18和Ⅱ12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9.1、80.1、98.3和95.2%,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57.2%)和叶枯唑(65.3%)。化合物Ⅰ11、Ⅰ13、Ⅰ21、Ⅱ6、Ⅱ12和Ⅱ21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4.3、96.3、88.3、88.1、82.3和83.3%,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50.2%)和叶枯唑(64.9%)。化合物Ⅰ15、Ⅱ13、Ⅱ15和Ⅱ16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9.3、91.4、92.4和85.2%,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45.2%)和叶枯唑(53.7%)。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Ⅰ11、Ⅰ18和Ⅱ12对柑橘溃疡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11.0、18.2和11.4μg/mL,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94.7μg/mL)和叶枯唑(51.6μg/mL)。化合物Ⅰ11、Ⅰ13和Ⅱ6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25.0、22.6和19.1μg/mL,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97.8μg/mL)和叶枯唑(71.7μg/mL)。化合物Ⅱ13和Ⅱ15对烟草青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11.6和25.0μg/mL,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78.8μg/mL)和叶枯唑(98.6μg/mL)。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探讨了目标化合物Ⅰ11和Ⅱ12对柑橘溃疡病菌的可能抑菌机制。在质量浓度为500μg/mL的情况下,我们测试了所有化合物抗TMV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Ⅰ1、Ⅰ4、Ⅰ12、Ⅰ16、Ⅱ1、Ⅱ5、Ⅱ8、Ⅱ12、Ⅱ13和Ⅱ15在治疗活性方面,对TMV的抑制活性分别为70.7、73.1、74.0、70.5、72.5、84.2、73.5、81.8、72.6和75.3%,优于宁南霉素(53.3%);在保护活性方面,化合物Ⅰ7、Ⅰ8、Ⅰ9、Ⅰ10、Ⅰ20、Ⅱ1、Ⅱ5、Ⅱ8和Ⅱ12对TMV的抑制活性分别为76.4、70.2、70.1、72.0、72.5、70.0、75.2、71.8和72.8%,优于宁南霉素(62.6%);在钝化活性方面,化合物Ⅰ1、Ⅰ11、Ⅱ1、Ⅱ5和Ⅱ8对TMV的抑制活性分别为83.1、86.6、80.1、87.3和81.1%,优于宁南霉素(78.3%)。为了进一步研究化合物的抗TMV活性,我们测试了部分初筛活性较好化合物的EC50。其中,化合物Ⅰ1、Ⅰ4、Ⅰ12、Ⅰ16、Ⅱ1、Ⅱ5、Ⅱ8和Ⅱ12抗TMV治疗活性的EC50值分别为274.9、262.3、237.7、274.8、256.1、178.0、279.2和258.5μg/mL,优于商品药宁南霉素的EC50值(403.7μg/mL)。化合物Ⅰ7、Ⅰ8、Ⅰ9、Ⅰ10、Ⅰ20、Ⅱ5、Ⅱ8和Ⅱ12抗TMV保护活性的EC50值分别为233.9、286.3、288.9、267.9、261.8、269.0、287.4和282.6μg/mL,优于对照药宁南霉素的EC50值(317.0μg/mL)。化合物Ⅰ1、Ⅰ11、Ⅱ1、Ⅱ5、Ⅱ10和Ⅱ15抗TMV钝化活性的EC50值分别为92.8、85.3、80.6、44.3、62.2和79.3μg/mL,优于对照药宁南霉素的EC50值(120.6μg/mL)。微量热泳动实验表明,化合物Ⅱ5和Ⅱ8与TMV-CP的Kd值分别为0.27和0.19μmol/L,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说明它们和TMV-CP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分子对接实验表明,化合物Ⅱ5和Ⅱ8与TMV-CP的分子对接发现小分子深入到ARG 46,ARG 90,THR42,THR37和GLN34氨基酸残基形成的活性口袋中,说明Ⅱ5和Ⅱ8与TMV-CP之间有较强的结合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