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x789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1940-)是法国当代重要的小说家。勒克莱齐奥出生于尼斯,自小便拥有与边缘文明接触的特殊经历,使其作品得以跳出西方主流思想的限制,极具否定性和革命性。他23岁开始写作,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荣获法国雷诺多文学奖,从此逐步得到法国文学及学术界的重视,开始在《新法兰西评论》和《道路手册》(Cahiers du Chemin)中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及评论文章。由于其作品的边缘性,随后的作品并未让其获得广泛的读者群。然而,多产的勒克莱齐奥以几乎每年一部的速度出版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翻译,为心仪的边缘小说书写前言后记等。他获得了法国国内外数项文学大奖的殊荣。其作品逐渐在世界各国翻译出版,并最终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范围内奠定了其地位和声望。勒克莱奇奥研究的热潮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稳定的数量、丰富的内容及世界性参与等特征持续至今。诚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针对个别作品的研究,或关于家族起源,或探讨自然元素,或探索自然与人类关系等,却尚未看到关于“回归自然”的研究。而根据我们的考察,自然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勒克莱齐奥的所有作品,是作者一直追寻探索的对象,而向自然的回归,更是作者自身领会并试图通过文学创作去实现的目标。回归强调的是重新找到过去失去的时代、状态和境遇的动作,暗含了向童年、家族之根、本源、甚至宇宙之初的回归。自然一词则包含宇宙论的自然,即外部环境的整体,还有人性本源的自然。而勒克莱齐奥在作品中呈现的自然与其理想的人性是一致的,向童年、根源、原初的追寻全都归结于自然之中。因此,论文探讨的是勒克莱齐奥所有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即向大自然的回归。本论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并且结合主题学的考察方法,全面梳理勒克莱齐奥40余部主要作品,从中整理出关于自然的主要素材,深刻挖掘勒克莱齐奥关于自然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从而勾勒出他通过文字追寻本真、回归自然的轨迹。在文本分析中,我们着重对勒克莱齐奥的描写文本进行考察,其描写已经超越单纯的修饰性、信息性、叙事性等功能,不再处于菲利普·阿蒙所质疑的从属地位,而是常常处于主导叙事的地位,以便更好地呈现他的自然主题。其中对于城市、人、自然的描写超越了虚构故事本身的价值,引导着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塑造、时空布局、情节安排等一样,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突出描写与小说其他要素之间的交融和映衬,反映出作者通过魅化的视角和梦的诗学重构的万物有灵的世界,即小说写作的新维度。同时,自然主题贯穿着勒克莱齐奥的所有作品,蕴涵着一个象征体系,因此从主题学角度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揭示作品中的“诗学”构建。本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与勒克莱齐奥创作的两个阶段大致对应。第一部分讨论其早期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和内容均受新小说影响,着重描写城市空间中的去自然化倾向,即自然的缺失。第二部分探讨其后期的作品,即回归传统小说形式的作品。这类作品在内容上转向另一个世界,寻求重构他的理想天地,即自然的重获。鉴于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多样性,本文还将借鉴发生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等批评视角,以深化和拓宽文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正文第一部分包含四章。第一章以早期作品中城市图景为分析对象,在西方社会学现代性思想关照下,展开各类现象的归纳分析,旨在突出西方社会现代城市空间中自然的缺失:现代城市的囚牢式包围圈、工业产品及商品般的城市、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及统治。第二章对城市空间中的人性进行探讨,主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论证作品中与外部世界断裂的人的自我封闭、内部世界的深渊、工业社会、消费社会以及机械化社会中人性的贬抑、缺失和异化,最终导致奴役他者以寻求平衡的结果。第三章由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的社会学视野引出,针对城市空间中自然之物的流亡状态进行分析,揭示作品中自然之物的堕落、妖魔化及现代化,并总结城市空间中自然与人造物的对抗状态。第四章首先借鉴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解释城市空间、人性与城市中的自然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将其归结为“镜像效应”,即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意象”(imagos)的作用,以此明晰城市空间中意识、存在以及语言的虚假性。随后探讨勒克莱齐奥早期作品中出现的追寻彼界的倾向,以引出第二部分向自然的回归。第二部分包含三章。第五章主要以勒克莱齐奥过渡阶段的作品为分析对象,旨在探索作品转型的思想根源,即对东方思想的关照,包括道家思想、禅宗思想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野性思维”中的自然观念。转型期内的作品保留了早期作品的形式,但是其内容和主题对于后期作品极具参照性。第六章以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元素分类为基础,对作品中描绘的未经破坏的自然进行元素分析,与第三章中被异化的自然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勒克莱齐奥的理想自然:水、火、地、气、动植物及其代表的自然空间。同时参照巴什拉的梦的诗学,作为对自然元素进行精神分析的理论途径,分析作者构建各元素的象征体系。最后一章研究人性在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部分,即人的身份,论证人的身份与自然的一致性,以此重构勒克莱齐奥的理想身份,即自然的身份。此章以发生学批评为主,首先关照作者本人的身份问题,随后以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小说动元分析,论证小说人物功能与作品中身份追寻的关联,最后阐述作者的理想身份的本质以及诗学构建,从而完成从失去自然到回归自然的完整循环。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首先,通过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梳理勒克莱齐奥的主要作品,确定自然主题的中心地位。其次,揭示作者的思想、创作手法的流变与追寻自然身份的内在关联。再者,针对作品中的描写等文本构建手段,展现作者的诗学表现艺术。最后,参照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原初文明思想,揭示勒克莱齐奥对人类生存与环境的思考及其理想社会的构建。
其他文献
基于2015年遥感数据,借鉴IPCC推荐的碳汇计算方法核算中国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和城镇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实物量和价值量.结果表明:1)固碳释氧的实物量核算结果一是与当地主
介绍了多种热处理节能技术及发展动态,论述了热处理节能钢材的研制,提出了节能热处理的管理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农民工逐渐成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新鲜血液和重要组
狂言是日本的传统民间喜剧.它短小精悍,幽默诙谐,形式活泼,语言通俗,是日本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成分较重,生活气息较浓,民主性较强的部分,因而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历经六百余
在当今中国的新媒体背景下,现代文化传媒化和现代政治民主化正在逐步显现,并相互作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革。随着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建立,多元文化的发展,公民意识不断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大数据带来的冲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认知方式。在大数据时代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结构分化的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处于频发和上升态势,其中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今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严重影响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改变,体现了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在这种形势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孤残儿童的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切的焦点。2010年,全国孤儿总数己超71万人,目前,孤残儿童的养育方式也逐步发展为院舍集中照顾和家庭寄养模式综合
20世纪初期,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创立了城市社会学,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城市研究的主流传统。它着眼于美国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和社会整合问题,用人文生态学的理论范式研究城市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