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经济全球化也使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贸易或FDI的单一角度研究污染产业转移的环境问题,鲜有从贸易、投资和分工的综合角度进行研究的。因此,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的重要文献进行了较系统、全面地梳理。接着,从污染产业转移的形式、产业转移理论和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三方面探讨污染产业的转移机制。进而,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对两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环境影响。本文选取2001-2008年间34个工业行业数据为样本,构建“经济全球化指数”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环境发生了恶化,其对环境的规模效应既有经济规模扩张带来的负效应,又有行业污染治理活动所具有的规模经济特性带来的正效应,但是前者明显大于后者。由于对外开放间接地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所以经济全球化对环境的技术效应为正。相反,反映资本劳动比率的结构效应为负,说明我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并不能降低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2)我国是否已成为“污染避难所”。本文创新地选取8大经济区域分类标准,第一次构建“环境成本内在化指数”,采用静态和动态比较分析方法,分行业、分区域地检验了“污染避难所假说”。结果表明,从绝对数量上看,外商投资的产业并没有集中在高度污染密集产业,我国尚未成为外商投资的“污染避难所”。但从变化趋势上看,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有明显趋劣迹象,其投资在高度污染产业的比重正逐步挤占中度和轻度污染产业的比重。
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协调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