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煤矿、交通、火灾等事故也频繁发生,制约了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安全发展”的道路,如何切实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已经成为保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安全标志在建筑、采矿等工业生产以及各种基础设施中有广泛应用,对事故预防、危险警示、行为指导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安全管理措施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安全标志信号词是安全标志文字的一部分,用来吸引人对安全标志的注意,同时能传递供风险信息,指示某一特定安全标志所要表达的潜在风险程度。传统安全标志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方法,随着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安全行为科学、安全心理学等前沿视角。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视角开始从行为层面深入到心理甚至是神经层面,神经管理学和神经工业工程的出现为安全标志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在安全行为科学、安全心理学和神经工业工程的视角下,聚焦于对安全标志信号词风险信息处理的实验研究,综合运用了心理学行为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的技术手段,并辅以问卷研究方法,探讨了人对安全标志信号词的认知过程以及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人对安全标志信号词的处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感知与侦测阶段、进一步的信息评价阶段。在电生理信号上,早期阶段反映为P200,晚期阶段反映为LPP。2)安全标志信号词的主观风险感知程度的差异能够在行为数据和ERP数据上体现。主观感知为高风险度的词语反应时更短,P200和LPP的波幅显著增大。3)不同的安全标志信号词能够传递不同的风险信息。实验一发现,高风险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返回抑制效应的大小。而且,当靶子出现在左侧时,高风险的词语的返回抑制效应显著减弱。在实验二中,高风险词语引起了显著增强的LPP波幅。4)人对安全标志信号词的认识受到了情绪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对安全标志信号词处理的偏侧优势效应,高风险度的信号词更偏向于负性情绪刺激,因此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右半球效应。人对安全标志信号词的认知包含了情绪过程。这些结果对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有:1)在设计安全标志时应考虑接受者可能的情绪状态,标志应力求简明、突出、易于理解。2)加强安全培训十分必要。通过培训使安全标志为人们所理解,同时,培训有利于事故发生时人的理性决策。3)可以考虑增加安全标志信号词的种类,以避免使用过于频繁而造成的不敏感与习惯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