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地区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土壤养分供给不足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的特点。贵州省作为典型喀斯特省份,省内95%的县市具有喀斯特分布,进而造成省内多数喀斯特地区可耕地不足。喀斯特自然环境资源的先天不足直接带来当地农户农业种植耕地的缺乏,农户已有生计方式持续性差。,贵州省作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之一,长期以来喀斯特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喀斯特区域的农户由于可利用土地人均不足,且现有土壤贫瘠、养分供给能力较差,导致农业活动收入难以满足当地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户的生计方式与当地土地紧密相关,而喀斯特地区农户由于水土条件的限制,农业种植活动的开展受到诸多限制,多数农户采取过度开垦土地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便直接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地关系的失调。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户需要建立高效率的生计方式以满足自我生活需求,而喀斯特自然环境也需要可持续生计来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贵州喀斯特贫困山区由于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这一脆弱性背景影响,当地农户在生计方式建立上受到极大冲击,正确的生计策略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以毕节地区的赫章县、威宁县、纳雍县三地合作社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法、野外调研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并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人地关系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喀斯特贫困山区可持续生计与反贫困的作用。喀斯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当地自然资本先天不足,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后天薄弱的背景下,文中三个合作社由于获得世界银行农村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政策资金优势突出,合作社凭借这一优势有效缓解了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户在可持续生计建立中的困难,进而形成有效的反贫困路径。针对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户的实际情况,以合作社的建立为载体,文章认为(1)合作社作为联结政府、农户与自然环境的重要载体,合作组织的资源整合作用能够实现对喀斯特地区有限土地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农户通过流转已有土地成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根据科学种植手段进行农业种植活动,同时对当地部分闲置土地进行吸纳,有力的促进喀斯特贫困山区土地利用,降低了当地自然资本不足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立的生计方式在自然环境恢复上具有科学的可持续性。(2)合作社为入社社员提供一切生产资料,定期聘请相关种植专家对社员进行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合作社的组织作用,社员不仅以最少投入获得风险最小的经济回报,而且还提高了当地人力资本的素质和利用结构,帮助当地农户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计策略,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合作社在喀斯特贫困山区发展的可持续性。(3)政府扶贫资金支持下合作社所体现的益贫性有利于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户的脱贫。当地农户以土地为主要入社资本,合作社的运行发展皆由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农户无需投入大量资金,解决了农户在合作社发展中面对的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不足的问题,并且合作社的建立可以改善和增加当地物质资本存量,达到资源利用的优化、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最终帮助当地农户形成脱贫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