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ASDeg和ASDis是腰椎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术前邻近节段已存在退变的患者,在术后更大的应力负荷作用下,邻近节段已存在的退变更容易进展而出现ASDis,但手术治疗ASDis的效果却不甚理想,目前临床尚无很好的对策。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技术(邻近节段保护)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动态固定在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的同时分载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的应力负荷,从而对已存在明显退变的邻近节段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减缓或阻止其退变病理进程。目前其临床应用的疗效和适应症选择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尚有待大量的临床随访研究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行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和K-rod动态固定的患者进行早期随访观察,并与单节段融合组比较,对比评估该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应症;并评估该术式对腰椎及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同时采用MRI对椎间盘信号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动态固定对椎间盘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3月接受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的30例患者(Isobar组)、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的24例患者(K-rod组),与同期行单节段融合治疗的30例(单节段融合组)。Isobar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1-65岁,平均48.0岁;K-rod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25-73岁,平均54.1岁;单节段融合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8-67岁,平均47.7岁。Isobar组和K-rod组术前融合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Ⅲ级或Ⅳ级且MRI T2加权像信号明显低于其它腰椎间盘)伴或不伴椎间盘突出,或存在节段不稳,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或K-rod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分析患者VAS评分、ODI变化,并测量比较动态固定节段ISR和ROM、术后腰椎总活动度、第1邻近节段ROM(ROM1)、第2邻近节段ROM(ROM2)的变化,对比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早期ASDeg和ASDis发生率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对获得术后腰椎MRI随访结果的患者采用ImageJ图像分析软件定量分析动态固定节段、第1邻近节段、第2邻近节段椎间盘MRI T2像信号变化,评价动态固定对椎间盘的保护作用。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原有腰腿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Isobar组平均影像学随访时间26.6月, K-rod组平均影像学随访时间18.1月,单节段融合组平均影像学随访时间19.8个月。Isobar组VAS评分从术前的6.23±0.8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70±0.65(P<0.01),K-rod组VAS评分从术前的5.88±0.90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58±0.65(P<0.01),单节段融合组VAS评分从术前的6.23±0.8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73±0.7(8P<0.01);组间比较时,术后6月时K-rod组VAS评分高于Isobar组(P<0.05),Isobar组与单节段融合组、K-rod组与单节段融合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随访点3组之间VAS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Isobar组ODI从术前的55.93%±10.9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47%±3.79%(P<0.01),K-rod组ODI从术前的54.93%±10.37%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3.33%±8.54%(P<0.01),单节段融合组ODI从术前的50.26%+12.01%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15%±4.35%(P<0.01);组间比较时,术后6月时K-rod组ODI显著高于Isobar组和单节段融合组(P<0.05),其余各随访点3组之间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Isobar及K-rod组末次随访时动态固定节段ISR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各随访点IS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sobar及K-rod动态固定节段末次随访时分别保留了(2.53±1.04)°、(2.67±1.20)°活动度,分别占术前活动度的36.4%与46.8%。术前及末次随访时,3组之间腰椎总活动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Isobar和K-rod组术后ROM1和ROM2均显著增大(P<0.05),单节段融合组术后ROM1显著增大(P<0.05);3组之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ROM1和ROM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内Isobar组7例、K-rod组2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未观察到其余类型ASDeg和ASDis,3组之间邻近节段不稳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34);动态固定节段均未观察到退变进展。随访期内,Isobar组1例患者2枚螺钉松动,另一例患者2枚螺钉断裂;K-rod组8例患者11(11/138,8%)枚螺钉松动;K-rod组内植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Isobar组和单节段融合组。Isobar组17例,K-rod组4例获得术后MRI随访,平均MRI随访时间27.0月,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65岁,平均49.3岁。动态固定节段椎间盘NSI从术前的23.5±10.2降低到术后随访时的19.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而第1邻近节段、第2邻近节段椎间盘NSI术前术后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或K-rod动态固定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有望成为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患者预防术后ASDis的有效外科手段。2. Isobar或K-rod动态固定系统可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并保留部分活动度。3.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或K-rod动态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代偿性增大,但与单节段融合相比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显著差异,提示该术式同样存在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可能并不比单节段融合更高。4. Isobar或K-rod动态固定可能会延缓或阻止保护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进程。5.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或K-rod动态固定存在内固定失效的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K-rod动态固定系统螺钉松动率可能高于Isobar动态固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