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选择以产出中华龙鸟等珍贵化石而世界闻名的四合屯地区作为主要的研究区域,探索和理解辽西早白垩世湖泊生态系统。分别选取了滨湖和湖中两个典型环境,研究湖泊动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关系。论文的主线是埋葬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湖泊生态系统。论文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六点:
1.根据四合屯地区双壳类化石的居群研究,重新厘定了化石种Arguniellayanshanensis。
2.分析了滨湖环境下介壳层的埋葬特征,识别出了不同的化石埋葬类型:原地埋葬化石组合、近原地埋葬化石组合和异地埋葬化石组合;解析了此地区介壳层的形成机制。
3.应用Elliptical Fourier轮廓测量法结合传统的形态测量法分析了Sphaerium anderssoni和Arguniellayanshanensis的个体发育史及与其相应的生态环境。
4.选择原地埋葬或近原地埋葬的Sphaerium anderssoni和Arguniellayanshanensis化石组合,进行了年龄结构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分析,揭示两个种群发育的特征及相应的环境特征。
5.针对纹层极其发育的层段又或称为纸状页岩段为代表的沉积环境,采用高精度逐层统计化石种类、个体大小和个体数量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各类湖泊动物群落在组成、个体大小和种群密度等各项特征的动态变化,推测控制它们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火山作用的强度和频率、纹层发育程度和湖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波动。
6.通过对纸状页岩段岩石薄片的微相分析并结合野外观察的沉积特征,识别出了多个微生物作用的沉积构造(Microbial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MISS)。对纸状页岩段岩石断面的扫描电镜(SEM)分析,发现了微生物席作用的残迹——微小球体。由此断定四合屯地区的纹层为生物成因。
综合上述六个方面的研究结果,重建了四合屯地区早白垩世湖泊生态系统中动物群落和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火山作用和微生物席作用)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