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肾脏囊实性小占位CT增强扫描及核磁共振的表现,联合三种肿瘤血清标记物(CA-50、TPS、SF)的浓度,探讨CT增强扫描、磁共振联合血清标记物对肾脏囊实性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各项检查的优势和缺点,旨在提高肾脏囊实性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材料和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本院住院并接受治疗的肾脏囊实性小占位的病例56例,病灶63个,所有病例诊断结果均经病理证实。56名患者女性19例,男性37例,年龄21~53岁,年龄41.2±11.5岁。恶性共25例26病灶,良性31例37病灶。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扫描、MRI扫描,于检查前一天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CT均行腹部常规CT平扫,同时行CT增强扫描。MRI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RFSE)、T2WI+压脂序列和DWI,图像的后处理包括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成像(MPR)、ADC值计算。图像分析由3位主治以上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患者均于CT检查后一周内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5ml,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血清铁蛋白(SF)、血清肿瘤相关糖蛋白CA-50。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病理结果做为金标准,CT增强扫描结果、MRI结果用ROC曲线分析诊断效果,并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综合指标ROC曲线采用logistics回归;标记物结果以(sx±)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理结果共有恶性病灶25例26病灶,良性31例37病灶。恶性病灶中透明细胞癌17个,肾盂移行细胞癌4个,乳头状肾细胞癌2个,肾细胞癌(未分型)2个,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1个;良性病灶37个,复杂型囊肿21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个,嗜酸细胞瘤2个,无症状肾结核1个,肾纤维瘤1个。2、CT增强扫描26个恶性病灶CT增强扫描符合23个,37个良性病灶符合32个。ROC曲线下面积0.875,标准误0.049,P值0.000,95%可信区间下限0.779,上限0.971。3、MRI扫描26个恶性病灶MRI诊断结果符合22个,不符与CT重合2个,37个良性病灶符合32个,与CT重合3个。ROC曲线下面积0.842,标准误0.054,P值0.000,95%可信区间下限0.736,上限0.948。4、CT和MRI两种方法综合,经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后ROC曲线下面积0.940,标准误0.034,P值0.000,95%可信区间下限0.873,上限1.000。5、血清标记物恶性病变组的TPS、SF和CA-50血清含量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TPS对于肾脏恶性病变的检测阳性率最高,为76%,CA-50最低,仅为52%,三种血清标记物联合可以提高阳性检测率到84%。而对于良性病变,三种检测的阳性率均不到40%,联合检测也仅为41.9%。6、CT增强扫描、MRI联合三种血清标记物对于肾脏小病变良恶性的诊断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0.986,标准误0.016,P值0.000,95%可信区间下限0.956,上限1.000。结论CT增强扫描、MRI和血清标记物对肾脏囊实性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各有优势,也各有禁忌不足,3种检查方法对肾脏囊实性小占位性病变均有各自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具有互补性,临床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检查,对于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联合应用更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