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券市场监管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从1996年5月31日到2014年3月14日,我国证券市场共发生上市公司违规事件6726起,从2009年后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及其违规动因又是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重点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违规的市场反应与违规动因。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沪深A股市场上市公司违规事件为样本,运用二元分类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挖掘上市公司违规动因,得出5点结论:1.股权集中度高的上市公司违规概率越低,股权控制越分散的上市公司发生违规的概率越大。2.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违规概率显著正相关。3.股票交易活跃的上市公司有更低的违规概率。4.内部审计机制对上市公司违规没有约束作用。5.高资产负债率是我国上市公司违规的动因,总股本、审计委员会、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比率、财务杠杆系数、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不构成上市公司违规动因。选取2003-2012年我国沪深A股市场上市公司违规事件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首先对上市公司违规的市场反应进行全样本检验,再进一步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对违规事件的市场反应分类检验,得出5点结论:1.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市场在事件日前有预期,在事件日负面反应强烈,且事后还受到持续性的负面冲击,持续时间为10天,后开始小幅修正。2.不同的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处罚,市场都有预期并提前做出反应,事件日后受到持续的负面冲击,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做出的处罚对市场冲击程度最大,市场对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处罚过度反应。3.上市公司被监管机构公开批评、公开谴责、公开处罚,市场有预期并提前做出反应,事件日后市场有持续的负面冲击,其中公开处罚对市场负面影响程度最大,公开谴责没有威慑力。4.市场对上市公司违规占用公司资产、内幕交易负面反应最强烈,表现为过度反应。投资者对公司擅自违规改变资金用途不关心,对虚构利润、违规买卖股票表现不能容忍的态度,对推迟披露表达不满,对虚假记载负面反应强烈。5.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违规被处罚,公告日前市场都有预期,预期时间最早,对处罚信息传递最有效率的是信息技术及通信服务行业;公告日后,制造业、信息技术及通信服务业、采矿业、其他行业上市公司违规被处罚市场存在过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