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下,滨水区更新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焦点问题,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景观效应的同时,也导致滨水区呈现为多元居住空间形态并存的局面,不同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的人群聚居于此,不断塑造着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对其文脉传承和社会和谐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挖掘滨水区经济价值的同时,调控居住空间的分异程度,促进环境、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篇文章选取上海市苏州河滨水区作为研究案例,运用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城市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特征及形成机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控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本文的导入部分。首先分析了城市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主要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和界定,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随后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阐述了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述。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部分。选取上海市苏州河滨水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不同类型居住空间的对比分析,总结了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现状特征:在物质形态上呈现为“三种居住空间类型‘圈层式’与‘交错式’相结合”的特征,在社会关系上则呈现为“同质聚居、异质隔离”的特征,对滨水区的环境、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分析发现,滨水区更新、产业制度、社会极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深刻的影响着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滨水区更新为前提,以参与式改造和混合居住为措施,有效调控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程度。
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本文的重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