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苏州河滨水区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ping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下,滨水区更新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焦点问题,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景观效应的同时,也导致滨水区呈现为多元居住空间形态并存的局面,不同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的人群聚居于此,不断塑造着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对其文脉传承和社会和谐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挖掘滨水区经济价值的同时,调控居住空间的分异程度,促进环境、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篇文章选取上海市苏州河滨水区作为研究案例,运用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城市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特征及形成机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控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本文的导入部分。首先分析了城市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主要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和界定,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随后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阐述了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述。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部分。选取上海市苏州河滨水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不同类型居住空间的对比分析,总结了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现状特征:在物质形态上呈现为“三种居住空间类型‘圈层式’与‘交错式’相结合”的特征,在社会关系上则呈现为“同质聚居、异质隔离”的特征,对滨水区的环境、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分析发现,滨水区更新、产业制度、社会极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深刻的影响着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滨水区更新为前提,以参与式改造和混合居住为措施,有效调控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程度。 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本文的重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城乡经济结构失衡是我国现阶段面临重大经济问题,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推动城乡发展的运行机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内涵,提出工业
遥感自动分类技术是遥感应用的基础,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在林业部门,森林资源的遥感调查借助传统的自动分类方法得到的结果精度都比较低,不
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所追寻的目标。在分析江西省碳排放时空差异的基础上,掌握整个局域的碳排放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和采用节能减排措施对江西省发展低碳经济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时常出现与温室气体的排放之间存在很大关系。其中,CO2的排放构成了温室气体的主体部分。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化石燃料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变化这一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遥感技术以其宏观性、实时性、周期性及综合性等特点,为快速、客
本文选取湖南省会城市郊县望城县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郊县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望城县和长沙市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一条适合望城县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即望城县
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实21 世纪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人类历史已进入了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于是,在多元文化之下产生碰撞、冲突,如何坚持本民族文化特性,最大限度
城乡结合部是在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相互连接部位,出现的一个性质既不同于典型城市,又异于农村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过程中最为激烈的特殊的地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