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的创新、推广以及对技术创新者的保护是一个历来已久并且始终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不论是对于全社会还是个别企业都是关乎重大的。从这个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讨论的重点主要在于新技术的研发阶段的。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了许多内容,比如对新技术的R&D投资决策问题,投资决策的时机选择问题,或者R&D项目价值的评估问题,再比如R&D项目所需投入的沉淀成本、多阶段投资以及与之相应的柔性管理等问题。由于传统方法(如净现值法)存在种种弊端,一些新的、更加符合研究对象特点的方法纷纷被采用,比如实物期权方法和期权博弈方法等等。但迄今为止,还罕有对技术交易阶段时机选择的研究。此外对技术创新者的保护,尤其对专利权的保护,也是研究的热点。这其中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专利保护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与专利侵权有关的问题。但是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专利制度设计的角度展开的,很少有学者从参与者的行为决策选择(乃至群体行为)这个角度来研究的,即使有,其研究结果也颇有改进的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建立一系列数学模型并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技术交易中的时机选择问题和“侵权——维权”的对策加以分析和讨论。
首先,本文假设技术创新者已经获得专利权,建立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来分析技术交易的双方关于交易时间和买卖策略的行为选择。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替代威胁不随时间而改变,一旦出售者观察到了购买者的购买意向,就会拖延交易时间,以此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并且市场前景越好,拖延就越容易发生,出售者从而给自己的决策留出更大的空间。此时,购买者的最优对策为不轻易暴露出自己的购买意向,把等待的压力推给对方。此模型也是对专利制度利弊的一个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专利权价值的不确定性纳入考虑,建立“类均值——方差收益函数”来进行量化,对先前的模型作出调整。分析发现,考虑了不确定性后,出售者恣意拖延交易时间、把持新技术的现象很难再出现,购买者的处境相对得以改善。
接着本文讨论了技术交易中的侵权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对前一个问题中“替代威胁”的深入分析。首先是在“专利持有者占优”的假设前提下分析专利持有者和潜在竞争者(仿冒者)之间的博弈关系。结果表明,专利持有者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其打击仿冒侵权的行为会非常积极。但同时,竞争者仍然有侵权的动机和可乘之机。美国的专利状况可以作为实际中的印证。然后本文取消了“专利持有者占优”的假设,在更加一般的情形下建立了一主一从和一主多从的模型,考察侵权的相关行为。针对前人的一项研究结论:“罚金越高侵权越活跃”,模型给出了更深入的解释。从博弈行动的顺序来看,竞争者必须占据先动优势、把握一定的主动权,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专利持有者必须与他最初宣称的维护投入相一致,否则便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专利权。
然后再次对模型作出改进,引入了针对不确定性的方法来研究描述竞争者侵权倾向水平。结果发现,时间越早,双方行为的对抗性越强,而且当竞争者的行为能力比较高时,不确定性会压制专利持有者的维权行为。在这种前提下,本文同样也建立了一主多从模型,其结果表明,在不确定性下竞争者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为他们带来更高的收益,而对专利持有者制造更大的压力。
最后,本文分别建立了单一群体和多群体的进化博弈模型,来探讨当博弈参与者作为群体、均衡作为动态调整过程以及参与者只满足“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双方行为的特点和结果。对于单一群体模型,将专利持有者的行为作为外生变量,通过复制子动态方程的分析,发现竞争者群体的3个策略中,只有两个纯策略才是进化稳定的。而对于多群体模型,专利持有者群体也只有两个纯策略才是进化稳定的。但是在系统进化的压力下,竞争者群体的混合策略也有可能是进化稳定的,但这取决于专利持有者群体的策略。